(一)舌诊的原理
舌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胃气有着密切联系。
1.舌与脏腑的关系 舌为心之苗,心开窍于舌。《灵枢·脉度》说:“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因心主血脉,而舌的脉络丰富,心血上荣于舌,故人体气血运行情况可反映在舌质的颜色上;心主神明,舌体的运动又受心神的支配,因而舌体运动是否灵活自如、语言是否清晰与神志密切相关。故舌与心、神的关系极为密切,可以反映心、神的病变。
舌为脾之外候。舌居口中司味觉,《灵枢·脉度》说:“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故曰脾开窍于口。舌体赖气血充养,所以舌象能反映气血的盛衰,而与脾主运化、化生气血的功能直接相关。《形色外诊简摩·舌质舌苔辨》中还认为:“夫舌为心窍,其伸缩展转,则筋之所为,肝之用也。其尖上红粒细于粟者,心气夹命门真火而鼓起者也。其正面白色软刺如毫毛者,肺气挟命门真火而生出者也。”此外,舌居于口腔之中,与食管相连,故而与胃也有着直接联属关系。因此,观察舌象的变化可以反映脏腑气血的变化情况。
2.舌与经络的关系 《灵枢·经脉》说:“手少阴之别……循经入于心,系舌本。”“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也。”“脾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肾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灵枢·营卫生会》说:“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上至舌,下足阳明。”《灵枢·经筋》说:“足太阳之筋……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手少阳之筋……其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其病当所过者……舌卷。”肺系上达咽喉,与舌根相连。其论述说明了人体经络与舌有着密切的联系。此外,肠、胆虽无本经经脉直接与舌相通,但通过经脉手足同经的影响,也与舌有间接的联系。
舌体通过经络与脏腑组织相联系,因而脏腑一旦发生病变,舌象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所以观察舌象的变化,可以测知内在脏腑的病变。
3.舌与气血津液的关系 舌为血脉丰富的肌性组织,有赖气血的濡养和津液的滋润。舌体的形质和舌色与气血的盛衰和运行状态有关;舌苔和舌体的润燥与津液的盈亏有关。心主血,肺主气,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而舌为心之苗,为呼吸、消化共同通道之要冲,舌为气血丰富的肌性器官,舌体的形质和舌色与气血的盈亏和运行状态密切相关,故气血的盛衰变化都能反映于舌。
足少阴肾经上夹舌本,通舌下,唾为肾液,“玉液”是其上潮之孔;涎出于口,涎为脾液;口胃相通,“金津”为胃津上渗之道。故舌苔的润燥与津液的多少有关,其生成、输布离不开脏腑功能,尤其与肾、脾、胃等脏腑密切相关。所以通过观察舌体的润燥,可以判断体内津液的盈亏及邪热的轻重。
4.舌与胃气的关系 中医学认为,舌苔是由胃气熏蒸谷气上承于舌面而成,与脾胃运化功能相应,如章虚谷说:“舌苔由胃中生气所现,而胃气由心脾发生。故无病之人,常有薄苔,是胃中之生气。”“脾胃为中土,邪入胃则生苔,如地上生草也。”《察舌辨证歌》说:“舌之有苔,犹地之有苔。地之苔,湿气上泛而生,舌之苔,脾胃津液上潮而生。”《形色外诊简摩·舌质舌苔辨》曰:“至于苔,乃胃气之所熏蒸,五脏皆禀气于胃,故可借以诊五脏之寒热虚实也。”脏腑的病变都能影响胃气,反映在舌苔上,察舌苔可知邪气的寒热浅深与胃气的存亡。
5.舌诊原理的现代研究与探索 生物全息律理论认为,每个生物体的每一具有生命功能又相对独立的局部称为全息元,包括了整体的全部信息。全息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整体的缩影。舌处于温度和湿度相对恒定的口腔之中,是人体唯一可以外露的内脏器官,是观察人体的一个全息元,因此可以较为迅速、准确地反映内脏的病变。
胚胎学认为,舌的上皮组织和胃、小肠等的上皮组织都由内胚层发育而来,同时,舌和胃肠同属消化道器官,因此舌和胃肠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大量的临床观察证明,舌面乳头的萎缩与胃肠等消化道器官的上皮组织的萎缩有关,因此临床上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常常见到镜面舌,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常常见到舌苔少或无苔,这也佐证了“舌苔由胃气所生”的中医理论;当胃肠等消化道器官的上皮组织有充血、水肿、渗出、增生等炎性变化时,由于舌面丝状乳头增生等病理改变,舌苔常常出现厚腻,因此慢性肥厚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肠伤寒、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患者常常见到厚腻苔。
总之,由于舌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和胃气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故人体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邪正的消长、病情的顺逆和胃气的存亡等都可以从舌象的变化上反映出来。一般而言,舌质候五脏病变为主,侧重血分;舌苔候六腑病变为主,侧重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