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内涵的规范
1.症的概念 问诊收集的信息主要是患者自己主观感觉到的痛苦或不适,属于症的范畴。根据《中医诊断学》教材的定义,“症”即症状,包括症状和体征,古代还将其称为病状、病形、病候,症状是指患者主观感到的痛苦或不适,如头痛、眩晕、胸闷等;体征是指客观能检测出来的异常征象,如面色白、舌红、脉浮等。《中医大辞典》指出:症状是指机体因发生疾病而表现出来的异常状态,包括患者自身的各种异常感觉与医生的感觉器官所直接感知的各种异常机体外部表现。
2.症状名称 由于临床表现的复杂多样,以及文字描述的丰富多彩,中医症状存在着一症多名或多症一名等现象。如关于“小便不利”,在历代医案中即存在小便不利、小便涩、小便不通、小溲不利、小便不畅、小便不爽、小溲涩、溺涩、小水不利、尿涩、小溲欠利等642种不同的描述。张启明等通过建立中医历代医案数据库,统计发现胃脘痛的症状名称主要有胃痛、脘疼、上脘痛等27种名称。由此可见中医对症状表述的纷繁复杂,这给中医的临床诊断、学术交流、文化传承带来了困扰。克服症状表述的复杂多样,有利于避免诊断上的差异,也有利于开展中医药规范化、现代化研究。
朱文锋等认为将实际含义相同的症状,选定最恰当者作为正名,其余作为别名(同义词),尤其可作为主症的症名,更应当使用规范症名。如选嗜睡为正名,则多寐、多眠睡等为同义词。同一症状,如口干、口渴、口燥、咽干、口咽干燥,四肢倦怠、不耐疲劳、倦怠、肢体疲倦等,不能有多种描述。
张学虹等认为,在建立规范的症状库时,将能准确反映病情的现代临床常用术语作为规范名,即正名;将收集和整理出的规范名的同义词及近义词作为症的异名,即别名。如食欲不振可以作为正名,而与其同义的纳呆、饮食不香、不思饮食、食少、不知饥、食欲差、不能食、纳差等作为别名。杨梅等认为对实际含义相同的症,应选定其中最能体现中医特色、最符合语言习惯者作为正名供临床统一使用,其余的可作为别名或同义词。张志强等突出强调以古汉语表述的中医症状术语名称规范,必须以训诂学知识为依据。基于训诂的中医症状术语临床概念诠释,是区分古代、现代中西医症状术语异同的依据,只有临床概念完全一致的术语,才能从中提取正名、别名。
3.症状内涵 明确症状内涵与外延。术语的内涵与外延并非客观地自发形成,需要约定才得以确立症状名称的约定性,并应该充分反映病情,对于不利于疾病的鉴别诊断的症状名称,需进一步明确其内涵及外延,以利于诊病辨证。如腹痛,其疼痛性质有隐痛、刺痛、绞痛、胀痛、冷痛、灼痛、掣痛等不同;疼痛部位有胁腹、少腹、大腹、脐腹、小腹等不同;诱发、加重因素有遇寒、暴饮暴食、情志不舒等不同;缓解因素有按压、得温等不同。腹痛是腹部疾病辨证的重要依据,准确理解其内涵与外延必须与疼痛的性质、疼痛的病变部位和诱发加重及缓解因素结合,使其更具临床辨证意义。
区别对待一般症状和高度概括症状需要。一般症状是指患者主观可以体会到的痛苦或不适等异常感觉,符合症状的一般概念,如“头痛”“恶心”等。高度概括症状是指经过凝练或包括多项内容类似“成语”样的症状术语,如“里急后重”“谵语”“郑声”等。高度概括症状可能包含多个一般症状,如呼吸衰竭可能包括呼吸困难、神志不清、发绀等;郑声是指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微模糊的症状。严格地说,高度概括症状已超出症状概念的范畴,不懂医学的患者不会直接说出高度概括症状。这里要强调的是“高度概括症状”是否视为症状,综合征是否视为症状的问题。
合理拆分复合症状。随意组合症状易出现内容错杂、多重关系理解歧义等问题,因此需要将包含多个属性的临床描述的症状名拆分,使每一症状名反映的临床现象仅具有一种属性。张启明等总结了复合症状的拆分原则:复合症状含有两种及两种以上的属性混杂在一起,拆分时应遵循症状性单一性原则,如脉弦滑数应拆分为脉弦、脉滑和脉数三个症状,再如呕恶可拆分为恶心和呕吐两个症状。复合症状的拆分应遵循变量的独立性原则,必须保证各变量之间相互独立,不得相互包含。如全身水肿这一症状就包含了眼睑水肿、下肢水肿等变量,不符合变量的独立性原则,建议统一为水肿拆分后,每种属性的临床现象能在临床单独出现,即该症状的命名具有临床基础。再如“项强”这一症状名,其临床表现有项部拘急牵引不舒和强直不能前俯两种,与临床表现相对应的临床意义具有外感和内伤的不同,建议将其拆分为颈项酸楚和颈项强直。而有些症状如动则尤甚、甚则胸痛彻背不能平卧等是对程度进行定性的详述,可以作为症状轻重程度的表述方式,但其本身不应作为独立症状存在。并不是所有复合症状都适合拆分,那些对辨病、辨证、辨症具有特定临床意义的复合症状不应随意拆分。如全目赤肿这一临床虽为复合症状,但其综合描述有利于临床医生识别肝经风热的证候,此时应灵活变通,不宜拆分。总之,复合症状拆分与否以及如何拆分取决于是否有利于临床诊病、辨证。
症状应分离、独立。由于古汉语讲究简短、对仗,常常将临床一些有一定关联的症状连在一起,凑成四个字(或其他字数)一句话,如胸胁苦满、口苦咽干、心烦喜呕、腰膝酸软、头身困重、胸腹胀闷、身目发黄、神疲乏力、带下清冷、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恶心呕吐(呕恶)、头晕目眩(眩晕)、小便短黄等症,均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症状的组合,各自有各自的意义,临床也不见得会同时出现,因此不能将其合称为一症,否则生搬硬套,为了套用该症名而将临床并未出现的一半也扯进来,带来错误信息,误导诊疗。如果用计算机辅助诊疗,则往往输入干扰信息,难以正确处理。如只有头晕而无眼花就不应该提眩晕,如只有腰酸而无膝酸软就不应该提腰膝酸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