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湿热阻肺证
2025年08月10日
(四)湿热阻肺证
上焦湿热阻肺证,多是湿温病的初期阶段,病位在肺与皮毛。由于湿与脾胃关系密切,故湿热阻肺证往往兼有脾胃蕴湿的兼症。
【临床表现】恶寒,身热不扬或午后热甚,头痛,身重疼痛,胸闷不饥,口不渴,咳嗽,咽痛,舌苔白腻,脉濡缓。
【证的成因】由外感湿热或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过度饮酒,过食肥甘厚味,湿热内蕴于肺所致。
【证候分析】湿热内郁,阳气受遏,卫外不固,故头痛恶寒;湿性重浊,故身重疼痛;湿热互结,热为湿遏而湿重于热,则身热不扬;湿为阴邪,午后属阴,旺于阴分,邪正交争,故午后身热明显。肺主通调水道,胃主腐熟水谷。肺病湿温,通调失职,水聚于中,故胸闷;湿热郁阻咽部则咽痛,困阻肺气,肺失宣降则咳嗽;胃病湿温,水谷不消,脘满恶食,所以不饥;湿热相搏,蒸郁浸渍于肺胃之间,上泛口舌,则舌苔白而口不渴;湿热阻滞气机且湿重于热,则脉濡缓。
其证颇多疑似,临床应注意对湿温初起的鉴别诊断。故吴瑭于《温病条辨》中明示“三禁”:一者,不可见其头痛恶寒,以为伤寒而汗之,否则汗伤心阳,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二者,不可见其中满不饥,以为停滞而下之,否则下伤脾胃,湿邪乘势下注,则为洞泄;三者,不可见其午后身热,以为阴虚而用柔药润之,因湿为胶滞阴邪,再加柔润阴药,两阴相合,则有胶结不解之势。故治疗之法,唯宜宣畅气机,清热利湿。
【辨证要点】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咳嗽,身热不扬,苔白不渴。
【治法】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主方三仁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