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瘟疫

一、瘟疫

瘟疫指湿热秽浊之疠气从口鼻而入,遏伏膜原所表现的一类急性热性病证。《伤寒指掌·伤寒类证》指出“长幼传染,众人一般,此疫气流行,俗名气分是也。乃天地秽恶之气,都从口鼻吸入。”《丹台玉案·瘟疫》也说:“天地不正之气,多感于房劳辛苦之人,从口鼻而入。”

【临床表现】起病即见憎寒壮热,继而发热益甚,持续不退,日晡之时加剧,头疼身痛,胸闷心烦,口干渴明显,面赤垢滞,舌红绛,苔白厚如积粉,扪之不燥,脉不浮不沉而数或弦。

【证候分析】本证形成,多为湿热疫邪由口鼻侵入,居于伏膂之内所致。由于疫气遏伏于半表半里之间,故其病机发展可有出表或入里两种传变。温热疫邪郁闭于内,阳气不能达表,则见凛凛恶寒,即而发热。热毒上扰,经气不利,则头身疼痛。若邪气入里,则见但热不寒,日晡尤甚等里热炽盛之象。湿热交困,故心烦胸闷,口干,面赤垢滞。舌红绛,苔白厚如积粉,脉不浮不沉而数或弦,均为湿热疫疠邪气盘踞膜原,气机阻遏之征象。

【鉴别诊断】瘟疫与伤寒鉴别。瘟疫初起,虽然与伤寒有类似之处,但病源不同,正如雷丰《时病论》中所说:“温热本四时之常气,瘟疫乃天地之疠气。”疫疠之气和风寒六淫邪气从发病、病位,以及病后临床表现的寒热、汗出、舌脉方面都各有不同。

1.病因不同 伤寒多有感邪病因可查,或衣着单薄,感受外邪,或淋雨涉水,或临风受邪;瘟疫初起大部分并无感冒之因可查,突发凛凛恶寒,部分也可因饥饱失常,劳碌失度,焦虑忧思气郁又接触疫邪而促发,正所谓“不因所触无故自发者居多,促而发者,十中之一二耳”。

2.发病 伤寒之邪,自毫毛肌表而入,不传染于人;瘟疫之邪多自口鼻而入,能互相传染。

3.病位及传变 伤寒初起外邪侵袭肌表,郁遏卫气,肌腠不和,一旦不解内传入里,以经传经;瘟疫邪气初始就遏伏膜原(半表半里),气机阻滞,邪气内溢经脉,可以表里分传。

4.寒热表现 伤寒新起病即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脉浮,邪气由表入里,内传阳明方才见但热不寒。瘟疫则寒热症状严重,突发凛凛恶寒,很快就但热不寒。

5.汗出特点 外感伤寒,邪在肌表,一经发汗,邪气可以随汗而解;瘟疫之邪,停滞于半表半里,即使发汗,邪气深伏也不能外解,需等待疫气内溃,战汗而解。

6.舌脉 伤寒初期,舌苔薄白而润,邪渐传入里化热,舌苔方可由薄白转黄增厚,苔燥少津,甚则焦黑;瘟疫初起,舌苔即出现白厚而不滑,或色兼淡黄,或粗如积粉。伤寒初起脉多浮紧、浮缓、浮数,待邪入里,浮脉才消失;瘟疫初起邪即伏于半表半里,脉不浮不沉而数,或兼弦,或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