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中医诊断学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诊法、诊病、辨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也是临床各个学科的基础。

中医诊断学渊源久远,两千多年前殷墟甲骨文已有疾病的记载。然而,直到1956年我国成立了第一批中医学院,亟须统一中医教材,在老一辈的极力主张下,中医诊断学才从中医基础理论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也成为中医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1988年邓铁涛教授主编并出版了《实用中医诊断学》,2013年郭振球教授进行了修订再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习总书记在全国中医药大会重要指示中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为了进一步系统总结和探讨中医诊断学领域的诊断方法、基本理论、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我们决定对《实用中医诊断学》进行再次修订。

本书是在邓老和郭老的版本基础上,参考朱文锋教授主编的《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诊断学》的部分内容修订而成。全书共分为绪论、上篇、中篇、下篇四个部分。绪论以中医诊断学之概念、发展简史、主要内容、理论基础、基本原理、基本原则、与临床的关系、学习方法等开宗明义。上篇为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是本书的主干部分,论述四诊、特色诊法,以及八纲、病因、气血津液、脏腑辨证等11种辨证方法。中篇为中医诊断学的临床运用,阐述中医诊断思维与应用、疾病诊断概要、症状的鉴别诊断、中医医案与病历书写,强调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从各个角度综合理解中医诊断的思维活动与临床应用。下篇为中医诊断的现代研究,介绍中医误诊的研究,健康状态辨识研究,病、证、症的规范化研究,诊法的客观化研究,证的客观化研究等现代研究进展。

本书在编写上既坚持理论性和学术性,也顾及实用性和可读性,在总结前辈经验的基础上有自己的特色和创新。本书在绪论部分,首次阐述了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在诊法部分,补充和汇集了一些特色诊法,力图呈现中医诊法的全貌;在辨证部分,增加了方证辨证、主诉辨证、证素辨证等辨证方法;在临床应用部分,增加了对中医诊断思维与应用的论述;在相关节书末还汇总了相关古代文献,供读者参考。本书还汲取了中医诊断学领域的最新成果,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进行汇总和阐述,为读者展示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方向。因此,本书不仅有很强的临床实用性,也有不少创造性的建树,集中反映了当前中医诊断学术的发展和理论的创新,旨在为同行、学者、朋友提供参照学习的资料。

全书编写力求内容系统,术语准确,体例规范,用文字阐发说明外,配合了必要的图表,并在书后附有彩图,以便读者加深理解,获得感性认识。

本书的编写凝聚了全体编委的集体智慧,同时离不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和国内外同行友好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敬请各位同道和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再版时修订提高。

李灿东

2021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