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
《素问·经脉别论》:食入于胃,散精于肝,浊气归心,淫精于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火类》:故食入于胃,而脾为变磨,布化五味,以养五脏之气,而养荣百骸,固其根本。故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受气皆在于脾胃。
《素问·厥论》: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临证指南医案·脾胃》: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
《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脾称湿土,土湿则滋生万物,脾润则长养脏腑。胃土以燥纳物,脾土以湿化气,脾气不布则胃燥而不能食,食少而不能化,譬如釜中无水,不能熟物也。故病隔食,大便难,口燥唇焦,不能生血,血虚火旺,发热盗汗。若湿气太甚,则谷亦不化,痰饮泄泻、肿胀腹痛之证作焉。湿气挟热,则发黄发痢,腹痛壮热,手足不仁,小水赤涩。脾积名曰痞气,在心下如盘,脾病则当脐有动气。居于中洲,主灌四旁,外合肌肉,邪在肌肉,则手足蒸热汗出,或肌肉不仁。其体阴而其用阳,不得命门之火以生土,则土寒而不化,食少虚羸,土虚而不运,不能升达津液,以奉心化血,渗灌诸经。经云:脾统血。血之运运上下,全赖乎脾,脾阳虚则不能统血,脾阴虚又不能滋生血脉,血虚津少则肺不得润养,是为土不生金,盖土之生金,全在津液以滋之。脾土之义,有如是者。
《素问·太阴阳明论》: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
《素问·痿论》:脾主身之肌肉。
《冯氏锦囊秘录·脾胃方论大小合参》:万物悉从土出,名为万物之母,其在人身,则脾胃主之,气血、精神、津液、筋骨、脏腑、百骸,莫不禀气于胃也。
《太平圣惠方·治脾脏风强多涎诸方》:夫脾受水谷之精,化为气血,以养脏腑,灌溉身形。
《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素问·五脏别论》: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中藏经·论胃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胃者,人之根本也,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
《临证指南医案·脾胃》: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明医杂著·枳术丸论》: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纳一运,化生精气,津液上升,糟粕下降。
《医学衷中参西录·医论》:阳明胃气以息息下行为顺,为其息息下行也,即时时借其下行之力,传送所化饮食于小肠,以化乳糜;更传送所余渣滓,达于大肠,出为大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