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肠鸣

(九)肠鸣

肠鸣指腹中胃肠蠕动所产生的声响。在正常情况下,肠鸣声低弱而和缓,一般难以直接闻及,而当腹中气机不利,导致胃肠中水气相搏发出的声响,则可闻及。

临床根据肠鸣发生的频率、强度、音调等,结合进食、是否嗳气、呕吐与排便等情况加以辨别。当肠道传导失常或阻塞不通时,则肠鸣声高亢而频急,或肠鸣音减少甚至完全消失。

1.肠鸣增多 脘腹部鸣响如囊裹浆,辘辘有声者,行走或推抚脘部时,其声下移者,称为振水声。若饮水过后出现多属正常;若非饮水而常见此声者,多为水饮留聚于胃,为中焦气机阻遏所致。

鸣响在脘腹,如饥肠辘辘,得温得食则减,饥寒则重者,为中气不足,胃肠虚寒。故《灵枢·口问》说:“中气不足……肠为之苦鸣。”

肠鸣高亢而频急,脘腹痞满,大便泄泻者,多为感受风寒湿邪以致胃肠气机紊乱所致。若伴有腹痛,便急难忍,腹泻,或水样便,或伴见呕吐者,属饮食不洁。肠鸣阵作,伴有腹痛欲泻,泻后痛减,胸胁满闷不舒者,为肝脾不调。

2.肠鸣稀少 肠鸣稀少多因肠道传导功能障碍所致。其可因实热蕴结肠胃,肠道气机受阻;肝脾不调,气机郁滞,肠道腑气欠通;脾肺气虚,肠道虚弱,传导无力;阴寒凝滞,气机闭阻,肠道不通等所致。

肠鸣音完全消失,脘腹部胀满疼痛拒接者,多属肠道气滞不通之重证,可见于肠痹或肠结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