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实用中医诊断学》编委会
前言
绪论
一、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一)商周时期
(二)秦汉时期
(三)晋唐时期
(四)宋金元时期
(五)明清时期
(六)近现代时期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一)诊法
(二)诊病
(三)辨证
(四)病历
三、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
(一)古代哲学文化基础
(二)丰富的医药知识积累
(三)深入的人体现象观察
四、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一)司外揣内
(二)见微知著
(三)以常衡变
(四)因发知受
五、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审察
(二)四诊合参
(三)病证结合
(四)动静统一
六、中医诊断学与临床
(一)中医诊断学来源于临床
(二)中医诊断学服务于临床
七、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
(一)重视中医诊断基础理论的学习
(二)强化临床实践与技能训练
(三)注重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古代文献】
上篇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章 望 诊
第一节 概 述
一、望诊的原理与意义
(一)望诊的原理
(二)各脏腑望诊重点
(三)环境因素对望诊的变化影响
(二)望诊的意义
二、望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一)望诊的方法
(二)望诊的注意事项
第二节 全身望诊
一、望神
(一)神的概念
(二)望神的原理及意义
(三)望神的重点
(四)神的类型及意义
(五)望神的注意事项
二、望色
(一)望色的原理与意义
(二)常色
(三)病色
(四)望色十法
(五)望色的注意事项
三、望形
(一)望形体的原理和意义
(二)望形的内容
四、望态
(一)望态的原理和意义
(二)望态的内容
【古代文献】
一、望诊的原理与意义
二、望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三、望神
四、望色
五、望形
六、望态
第三节 局部望诊
一、望头面
(一)望头
(二)望发
(三)望面
二、望五官
(一)望目
(二)望耳
(三)望鼻
(四)望口与唇
(五)望齿与龈
(六)望咽喉
三、望颈项
(一)外形变化
(二)动态变化
四、望躯体
(一)望胸胁
(二)望腹部
(三)望肩背腰部
(四)望四肢
五、望二阴
(一)望前阴
(二)望后阴
六、望皮肤
(一)色泽
(二)形态
(三)皮肤病症
【古代文献】
一、望头面
(一)望头部
(二)望面部
二、望五官
(一)望目
(二)望耳
(三)望鼻
(四)望口与唇
(五)望齿与龈
(六)望咽喉
三、望皮肤
第四节 舌 诊
一、舌的形态结构
(一)舌的外形
(二)舌的黏膜
二、舌诊的原理与意义
(一)舌诊的原理
(二)舌诊的意义
三、舌面分候部位
(一)以脏腑部位划分
(二)以胃经分属划分
(三)以三焦分属划分
(四)现代医学解剖器官在舌面的分部
四、舌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一)舌诊的方法
(二)舌诊的注意事项
五、舌诊的内容
(一)正常舌象
(二)舌象的生理变异
(三)病理舌象
六、望舌质
(一)望舌神
(二)望舌色
(三)望舌形
(四)望舌态
(五)望舌下络脉
七、望舌苔
(一)苔质
(二)苔色
八、舌象的综合分析
(一)察舌的神气和胃气
(二)舌体和舌苔的综合分析
(三)舌象的动态分析
【古代文献】
一、舌的组织结构与功能
二、舌诊的原理与意义
三、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四、舌诊的内容
(一)望舌神
(二)望舌色
第五节 望排出物
一、望排出物的原理和意义
(一)望排出物的原理
(二)望排出物的意义
二、望排出物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排出物的采集和观察
(二)排出各种因素的干扰
三、望排出物的内容
(一)望痰涕
(二)望涎唾
(三)望呕吐物
(四)望二便
【古代文献】
一、望痰涎
二、望呕吐物
三、望大便
四、望小便
第六节 望小儿指纹
一、望小儿指纹的原理与方法
二、正常小儿指纹
三、病理小儿指纹
(一)三关测轻重
(二)浮沉分表里
(三)红紫辨寒热
(四)淡滞定虚实
【古代文献】
第二章 闻 诊
第一节 听声音
一、正常声音
二、病变声音
(一)发声
(二)语言
(三)呼吸
(四)咳嗽
(五)呕吐
(六)呃逆
(七)嗳气
(八)喷嚏
(九)肠鸣
【古代文献】
一、听声诊病原理
二、发声异常
三、语言异常
四、呼吸异常
五、咳嗽
六、胃肠异常声
第二节 嗅气味
一、病体之气
(一)口气
(二)汗气
(三)痰涕之气
(四)呕吐物之气
(五)排泄物之气
二、病室之气
【古代文献】
第三章 问 诊
第一节 概 述
一、问诊的原理与意义
(一)问诊的不可替代性
(二)问诊的启发指导作用
(三)问诊的桥梁作用
二、问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一)问诊的方法
(二)问诊的注意事项
【古代文献】
一、问诊的意义
二、问诊的方法
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
一、一般情况
二、主诉
三、现病史
(一)发病情况
(二)演变过程
(三)诊治经过
(四)现在症
四、既往史
(一)平素健康状况
(二)既往患病情况
五、个人生活史
(一)生活经历
(二)饮食起居
(三)精神情志
(四)婚育状况
六、家族史
【古代文献】
第三节 问现在症
一、问寒热
(一)恶寒发热
(二)但寒不热
(三)但热不寒
(四)寒热往来
二、问汗
(一)有汗无汗
(二)特殊汗出
(三)局部汗出
三、问疼痛
(一)疼痛的特征
(二)疼痛的部位
四、问头身胸腹不适
(一)头晕
(二)胸闷
(三)心悸
(四)脘痞
(五)胁胀
(六)腹胀
(七)身重
(八)麻木
(九)拘挛
(十)乏力
五、问耳目
(一)问耳
(二)问目
六、问睡眠
(一)失眠
(二)嗜睡
七、问饮食口味
(一)口渴与饮水
(二)食欲与食量
(三)口味
八、问二便
(一)问大便
(二)问小便
九、问经带
(一)问月经
(二)问带下
十、问小儿
(一)问年龄
(二)问生长发育状况
(三)问预防接种、传染病和传染病接触史
(四)问发病原因
【古代文献】
一、问寒热
二、问汗出
三、问疼痛
四、问不适
五、问耳目
六、问睡眠
七、问饮食口味
八、问二便
九、问经带
十、问小儿
第四章 切 诊
第一节 概 述
一、切诊的原理与意义
(一)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二)体表局部反映脏腑分候
(三)气血津液随经络循行输布于周身
二、切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一)切诊的环境
(二)患者的体位
(三)切诊的手法
(四)注意事项
【古代文献】
第二节 脉 诊
一、脉诊的原理与方法
(一)脉诊的原理
(二)诊脉部位
(三)诊脉方法
(四)诊脉注意事项
(五)脉象要素
二、正常脉象
(一)正常脉象的特点
(二)脉象的生理变异
三、病理脉象
(一)常见病理脉象
(二)相似脉的鉴别
四、真脏脉
(一)无胃之脉
(二)无神之脉
(三)无根之脉
(四)“七绝脉、十怪脉”
五、诊妇人小儿脉
(一)诊妇人脉
(二)诊小儿脉
六、脉诊的临床运用与意义
(一)脉诊的临床运用
(二)脉诊的意义
【古代文献】
一、诊脉的部位
二、诊脉的方法
三、平脉的特点
四、平脉的生理变异
五、常见病脉
六、相兼脉
七、真脏脉
八、脉象分析病证
九、脉象阐述病机
十、脉象指导治疗
十一、脉象推断预后
第三节 按 诊
一、按诊的原理和意义
二、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按诊的方法
(二)按诊的注意事项
三、按诊的内容
(一)按头颈部
(二)按额部
(三)按胸胁
(四)乳房按诊
(五)按虚里
(六)背部按诊
(八)按肌肤
(九)按手足
(十)切经
第四节 腹 诊
一、腹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一)腹诊的方法
(二)腹诊的注意事项
二、腹诊的内容
(一)腹部名称
(二)《难经》的腹诊
(三)《伤寒杂病论》的腹证
(四)募穴诊
(五)梦分流腹诊
【古代文献】
一、按胸胁
二、按脘腹
三、按肌肤
四、按手足
五、按腧穴
第五章 特色诊法
第一节 山根诊法
一、原理
(一)山根分候心肺
(二)中之处胃经所过
二、方法
三、临床运用
(一)色泽
(二)形态
(三)部位
(四)淡浓、散抟
第二节 人中诊法
一、原理
二、方法
三、临床运用
(一)光泽
(二)形态
(三)颜色
第三节 腭、颊黏膜诊法
一、原理
(一)腭、颊黏膜血管及经络分布丰富
(二)正常人腭、颊黏膜分部及特征
二、方法
三、临床运用
(一)望腭黏膜
(二)望颊黏膜
附:腭黏膜异常表现是诊断血瘀证的重要体征
第四节 手部诊法
一、原理
(一)手三阴、三阳经交接于指端
(二)手与诸多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二、方法
三、临床运用
(一)色泽
(二)形态
(三)掌纹
(四)指甲
第五节 其他特色诊法
一、足部诊法
(一)原理
(二)方法
(三)临床运用
二、虹膜诊法
(一)虹膜的形态结构、颜色及功能
(二)虹膜诊法的原理
(三)虹膜诊法的检测方法及局限性
(四)虹膜诊法的临床运用
三、穴位探测诊法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八纲辨证
第一节 八纲基本证
一、表里辨证
(一)表证
(二)里证
(三)半表半里证
(四)表证与里证的鉴别
二、寒热辨证
(一)寒证
(二)热证
(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
三、虚实辨证
(一)虚证
(二)实证
(三)虚证与实证的鉴别
四、阴阳辨证
(一)阴证
(二)阳证
【古代文献】
一、八纲的含义
二、表里辨证
三、寒热辨证
四、虚实辨证
五、阴阳辨证
第二节 八纲证之间的关系
一、证的相兼
二、证的错杂
(一)表里同病
(二)寒热错杂
(三)虚实夹杂
三、证的转化
(一)表里出入
(二)寒热转化
(三)虚实转化
四、证的真假
(一)寒热真假
(二)虚实真假
【古代文献】
一、证的错杂
二、证的转化
三、证的真假
第七章 病因辨证
一、病因辨证的发展概要
二、病因辨证的注意事项
第一节 六淫辨证
一、风淫证
二、寒淫证
三、暑淫证
四、湿淫证
五、燥淫证
六、火淫证
【古代文献】
一、风淫证
二、寒淫证
三、暑淫证
四、湿淫证
五、燥淫证
六、火热证
七、六淫辨证
第二节 瘟疫辨证
一、瘟疫
二、疫疹
三、瘟黄
第三节 情志伤辨证
一、喜伤证
二、怒伤证
三、忧伤证
四、思伤证
五、悲伤证
六、恐伤证
七、惊伤证
【古代文献】
第四节 饮食劳逸和外伤及虫兽伤辨证
一、饮食伤证
(一)伤食
(二)食积
(三)食厥
二、劳逸伤证
(一)过劳
(二)过逸少动
三、外伤及虫兽伤证
(一)跌仆伤
(二)金刃伤
(三)烧烫伤
(四)冻伤
(五)虫兽伤
【古代文献】
第八章 气血津液辨证
第一节 气血辨证
一、气病类证
(一)气虚证
(二)气陷证
(三)气不固证
(四)气脱证
(五)气滞证
(六)气逆证
(七)气闭证
二、血病类证
(一)血虚证
(二)血脱证
(三)血瘀证
(四)血热证
(五)血寒证
三、气血同病类证
(一)气滞血瘀证
(二)气虚血瘀证
(三)气血两虚证
(四)气不摄血证
(五)气随血脱证
【古代文献】
一、气病类证
(一)气虚证
(二)气陷证
(三)气不固证
(四)气脱证
(五)气滞证
(六)气逆证
(七)气闭证
二、血病类证
(一)血虚证
(二)血脱证
(三)血瘀证
(四)血热证
(五)血寒证
三、气血同病类证
(一)气滞血瘀证
(二)气虚血瘀证
(三)气血两虚证
(四)气不摄血证
(五)气随血脱证
第二节 津液辨证
一、津液亏虚证
二、痰证
三、饮证
四、水停证
【古代文献】
一、痰证
二、饮证
三、水停证
四、津液亏虚证
第九章 脏腑辨证
一、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
二、脏腑辨证的发展概要
三、脏腑辨证的注意事项
第一节 心与小肠病辨证
一、心血虚证
二、心阴虚证
三、心气虚证
四、心阳虚证
五、心阳虚脱证
六、心火亢盛证
七、心脉痹阻证
八、痰蒙心神证
九、痰火扰神证
十、瘀阻脑络证
十一、小肠实热证
十二、小肠气滞证
十三、小肠虚寒证
【古代文献】
一、心病辨证
二、脑病辨证
第二节 肺与大肠病辨证
一、肺气虚证
二、肺阴虚证
三、风寒犯肺证
四、风热犯肺证
五、燥邪犯肺证
六、肺热炽盛证
七、痰热壅肺证
八、痰饮停肺证
九、风水相搏证
十、大肠湿热证
十一、大肠津亏证
【古代文献】
一、肺、大肠的生理病理特点
二、肺、大肠病辨证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
一、脾气虚证
二、脾阳虚证
三、脾虚气陷证
四、脾不统血证
五、寒湿困脾证
六、湿热蕴脾证
七、胃阴虚证
八、胃阳虚证
九、胃实寒证
十、胃实热证
十一、气滞胃脘证
十二、食滞胃脘证
【古代文献】
一、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
二、脾胃病辨证
第四节 肝与胆病辨证
一、肝血虚证
二、肝阴虚证
三、肝郁气滞证
四、肝火炽盛证
五、肝阳上亢证
六、肝风内动证
(一)肝阳化风证
(二)热极生风证
(三)血虚生风证
(四)阴虚动风证
七、寒滞肝脉证
八、胆郁痰扰证
【古代文献】
一、肝、胆的生理病理特点
二、肝病辨证
第五节 肾与膀胱辨证
一、肾阳虚证
二、肾虚水泛证
三、肾阴虚证
四、肾精不足证
五、肾气不固证
六、肾不纳气证
七、膀胱湿热证
【古代文献】
一、肾的生理病理特点
二、肾病辨证
(一)肾阳虚证
(二)肾虚水泛证
(三)肾阴虚证
(四)肾精不足证
(五)肾气不固证
(六)肾不纳气证
第六节 奇恒之腑辨证
一、脑病辨证
(一)髓海亏虚证
(二)热毒攻脑证
(三)囊虫侵脑证
二、精室病辨证
(一)精室亏虚证
(二)精室虚寒证
(三)精关不固证
(四)精室血瘀证
(五)毒蕴精室证
(六)精室湿热证
三、胞宫病辨证
(一)寒凝胞宫证
(二)瘀阻胞宫证
(三)胞宫湿热证
(四)痰湿阻胞证
(五)气滞胞宫证
(六)胞宫血虚证
(七)胞宫虚寒证
(八)胞宫不固证
【古代文献】
第七节 脏腑兼证辨证
一、心肾不交证
二、心肾阳虚证
三、心肺气虚证
四、心脾两虚证
五、心肝血虚证
六、脾肺气虚证
七、肺肾气虚证
八、肺肾阴虚证
九、肝火犯肺证
十、肝胃不和证
十一、肝郁脾虚证
十二、肝肾阴虚证
十三、肝胆湿热证
十四、脾肾阳虚证
【古代文献】
一、脏腑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
二、脏腑兼病辨证
第十章 经络辨证
第一节 十二经脉辨证
一、手太阴肺经病证
二、手阳明大肠经病证
三、足阳明胃经病证
四、足太阴脾经病证
五、手少阴心经病证
六、手太阳小肠经病证
七、足太阳膀胱经病证
八、足少阴肾经病证
九、手厥阴心包经病证
十、手少阳三焦经病证
十一、足少阳胆经病证
十二、足厥阴肝经病证
【古代文献】
第二节 奇经八脉辨证
一、督脉病证
二、任脉病证
三、冲脉病证
四、带脉病证
五、阳跷、阴跷脉病证
六、阳维、阴维脉病证
【古代文献】
第三节 络病辨证
一、络气郁滞证
二、络脉瘀阻证
三、络脉绌急证
四、络脉瘀塞证
五、络息成积证
六、热毒滞络证
七、络脉损伤证
八、络虚不荣证
(一)络气虚证
(二)络血虚证
(三)络阴虚证
(四)络阳虚证
【古代文献】
一、络脉瘀阻
二、络脉绌急
三、络脉瘀塞
四、络息成积
五、热毒滞络
六、络脉损伤
七、络虚不荣
第十一章 六经辨证
第一节 六经病证的分类
一、太阳病证
(一)太阳经证
(二)太阳腑证
二、阳明病证
(一)阳明经证
(二)阳明腑证
三、少阳病证
四、太阴病证
五、少阴病证
(一)少阴寒化证
(二)少阴热化证
六、厥阴病证
第二节 六经病证的传变
一、影响六经传变的因素
二、六经病证的传变类型
(一)传经
(二)直中
(三)合病
(四)并病
【古代文献】
一、太阳病证
二、阳明病证
三、少阳病证
四、太阴病证
五、少阴病证
六、厥阴病证
七、六经病证传变
第十二章 卫气营血辨证
一、卫气营血辨证的主要内容
二、卫气营血辨证的发展概要
三、卫气营血辨证的治疗原则
第一节 卫气营血病证的分类
一、卫分证
(一)风温卫分证
(二)温热卫分证
(三)暑湿卫分证
(四)湿温卫分证
(五)秋燥卫分证(温燥)
二、气分证
(一)气分热盛证
(二)邪热壅肺证
(三)热扰胸膈证
(四)热结肠道证(热结胃肠证)
(五)大肠湿热证
(六)膀胱湿热证
三、营分证
四、血分证
(一)血分实热证
(二)血分虚热证
【古代文献】
第二节 卫气营血病证的传变
一、影响卫气营血传变的因素
(一)感邪性质
(二)感邪多少
(三)体质因素
(四)治疗情况
二、卫气营血证的传变
(一)自表入里
(二)由里达表
(三)传变不分表里
三、卫气营血证的转归
【古代文献】
第十三章 三焦辨证
一、三焦辨证的主要内容
二、三焦辨证的源流概要
三、三焦辨证的注意事项
第一节 三焦病证的分类
一、上焦病证
(一)邪袭肺卫证
(二)邪热壅肺证
(三)邪闭心包证
(四)湿热阻肺证
二、中焦病证
(一)阳明热盛证
(二)中焦湿热证
三、下焦病证
(一)肾精耗损证
(二)虚风内动证
(三)下焦湿热证
【古代文献】
第二节 三焦病证的传变
一、影响三焦传变的因素
二、三焦病证的传变
(一)顺传
(二)逆传
【古代文献】
一、上焦病证
二、中焦病证
三、下焦病证
四、三焦传变
第十四章 其他辨证方法
第一节 方证辨证
一、方证辨证的概念
(一)基本认识
(二)内涵
(三)范畴
二、方证辨证的发展源流
(一)起源于汉代《伤寒杂病论》
(二)推广应用于唐宋时期
(三)丰富和发展于明清
(四)近现代研究进展
三、方证辨证的主要内容
(一)方证间的相互依存性
(二)方证相应关系的基本规则
(三)方随证变、随证加减
(四)方证异同
(五)动态对应
四、方证辨证与辨证论治的关系
五、典型方证辨证的运用与研究
(一)桂枝类方
(二)柴胡类方
(三)五苓散
(四)炙甘草汤
(五)吴茱萸汤
(六)茵陈蒿汤
六、方证辨证的现代研究进展
(一)方证辨证的现代研究
(二)方证辨证研究的现代科学设计
(三)方证辨证研究的典型范例
参考文献
第二节 主诉辨证
一、主诉的概念及其拓展
(一)主诉的概念
(二)主诉概念的拓展
二、主诉辨证的概述与原则
(一)概述
(二)临床意义
(三)原则
三、中医经典中的主诉辨证
(一)追溯病史
(二)掌握脉症
(三)探索病因
(四)落实病位
(五)分清属性
(六)阐明病机
(七)确定证名
(八)依证立法
【案例】
一、中医经典中主诉辨证方法的应用
二、微观辨证中主诉辨证方法的应用
三、脏腑辨证中主诉辨证方法的应用
(一)主诉辨证在肺系病证中的应用研究
(二)主诉辨证在心系病证中的应用研究
(三)主诉辨证在脾系病证中的应用研究
(四)主诉辨证在肝系病证中的应用研究
(五)主诉辨证在肾系病证中的应用研究
第三节 证素辨证
一、概念
二、基本原理
三、基本原则
(一)根据证素的特征确定证素
(二)证素设定要满足临床辨证的实际需要
(三)证素精要,不宜过细
(四)证素的确定应遵循约定俗成的原则
(五)明确规定各证素的特征及相互间的重叠涵盖关系
(六)其他
四、证素项目
五、证名的确定
六、证素的特征
(一)病位证素的特征
(二)病性证素的特征
中篇 中医诊断学的临床运用
第十五章 中医诊断思维与应用
第一节 中医诊断思维方法
一、中医诊断基本思维方法
(一)比较法
(二)类比法
(三)分类法
(四)归纳法
(五)演绎法
(六)反证法
(七)模糊判断法
二、中医诊断的思维过程
(一)四诊信息的采集与分析
(二)辨证方法的综合应用
(三)疾病诊断思路与方法
【古代文献】
第二节 中医诊断思维的应用
一、辨症
(一)症的有无
(二)症的轻重
(三)症的真假
(四)症的偏全
二、辨证
(一)证的有无
(二)证的轻重
(三)证的缓急
(四)证的兼杂
(五)证的演变
(六)证的真假
三、辨病
(一)病有中西
(二)病有因果
(三)病有善恶
(四)病有新久
四、辨人
(一)性别差异
(二)年龄差异
(三)体质差异
(四)习惯差异
(五)体型差异
(六)地域的差异
五、辨机
(一)病证之机
(二)动态先机
【古代文献】
第十六章 疾病诊断概要
第一节 病的概念
一、病的含义
二、病名诊断的意义
(一)总揽病变全局
(二)指导临床辨证
(三)实施针对性治疗
三、辨病与辨证的应用
【古代文献】
第二节 病的命名
一、疾病命名的概况
二、疾病命名的形式
(一)本质属性式
(二)形象寓意式
(三)特征组合式
(四)附加条件式
三、中医病名的运用
(一)正确认识中医病名
(二)规范中医病名体系
【古代文献】
第三节 病的分类
一、疾病分类的概况
二、疾病分类的方法
(一)病位分类法
(二)病性分类法
(三)病状分类法
(四)按科分类法
三、常见病性类疾病
(一)疫病类疾病
(二)痨病类疾病
(三)郁病类疾病
(四)瘅病类疾病
(五)胀病类疾病
(六)瘤病类疾病
(七)癌病类疾病
(八)痹病类疾病
(九)痈病类疾病
四、常见病状类疾病
(一)水肿类疾病
(二)痛病类疾病
(三)黄疸类疾病
(四)出血类疾病
(五)眩晕类疾病
(六)出疹类疾病
(七)瘙痒类疾病
【古代文献】
第四节 临床各科诊断举要
一、内科诊断举要
(一)内科四诊概要
(二)内科辨证概要
二、外科诊断举要
(一)外科四诊概要
(二)外科辨证概要
三、妇科诊断举要
(一)妇科四诊概要
(二)妇科辨证概要
四、儿科诊断举要
(一)儿科四诊概要
(二)儿科辨证概要
【古代文献】
第十七章 症状的鉴别诊断
第一节 鉴别诊断的原则与方法
一、原则
(一)全面审察
(二)谨守病机
(三)识别真伪
二、方法
(一)直接选择法
(二)层次剖析法
第二节 常见症状的鉴别诊断
一、发热
二、头晕
三、头痛
四、心悸
五、胸痛
六、气喘
七、咳嗽
八、呕吐
九、泄泻
十、腹痛
十一、水肿
十二、神昏
十三、抽搐
十四、紫斑
【古代文献】
第十八章 中医医案与病历书写
第一节 中医医案
一、中医医案的沿革与意义
(一)医案的沿革
(二)医案的意义
二、中医医案的基本内容及书写要求
(一)基本内容
(二)书写要求
【古代文献】
第二节 中医病历
一、中医病历书写的重要性
二、中医病历书写通则
三、中医病历书写内容
(一)主诉的确定与书写要求
(二)现病史与既往史的划分
(三)现病史的书写要求
(四)诊断结论书写要求
四、中医病历书写格式
(一)门诊病历
(二)住院病历
(三)病程记录
第三节 医案导读
一、医案的合理选择
(一)按照学习规律选择医案读本
(二)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医案读本
二、医案的阅读思路
(一)参考案著者学术特点而阅读
(二)紧扣临床实践而阅读
三、医案的阅读方法
(一)顺读法
(二)思读法
【古代文献】
下篇 中医诊断的现代研究
第十九章 中医误诊的研究
第一节 常见误诊分类和原因
一、分类
(一)错误诊断
(二)延误诊断
(三)漏误诊断
(四)病情误断
二、原因
(一)医生的原因
(二)病家的原因
第二节 常见的四诊与辨证失误
一、四诊失误
(一)望诊失误
(二)闻诊失误
(三)问诊失误
(四)切诊失误
二、辨证失误
(一)只看局部,忽视整体
(二)只见现象,忽略本质
第三节 误诊基本防范
一、注意基础理论学习
二、坚持实践第一
三、全面占有资料
四、深入疾病的本质
五、正确处理诊疗关系
(一)注意用药须切病
(二)树立恒动的治疗观
(三)注意观察疗效反应
【古代文献】
一、常见误诊分类和原因
二、常见的四诊与辨证失误
第二十章 健康状态辨识研究
第一节 健康状态辨识方法
一、健康状态表征
(一)健康状态表征的含义
(二)健康状态表征参数的分类
(三)状态表征参数的采集
(四)状态表征参数的筛选
二、健康状态要素
(一)状态要素
(二)特定状态要素(常见证素)及其表征
三、健康状态分类
(一)生理特点、病理特点、体质、证、病
(二)未病、欲病、已病、病后
四、健康状态辨识
(一)状态辨识原理
(二)状态辨识数据挖掘方法
(三)状态辨识的结果
第二节 疾病风险预警
一、疾病风险的影响因素
(一)慢病相关状态要素
(二)健康危险因素
(三)体质因素
二、疾病风险影响因素的测量
(一)五运六气在疾病风险影响因素测量中的作用
(二)四诊在疾病风险影响因素测量中的作用
(三)理化指标在疾病风险影响因素测量中的作用
三、疾病风险预警
【古代文献】
第二十一章 病、证、症的规范化研究
第一节 病的规范化研究
一、病的命名
二、病的分类
【古代文献】
第二节 证的规范化研究
一、证的概念及内涵
二、证的命名及分类
(一)证的命名的规范
(二)证的分类的规范
(三)证素的规范化研究
三、证的诊断标准
(一)证诊断标准的模式
(二)证的诊断标准的研究方法
【古代文献】
第三节 症的规范化研究
一、症的术语规范
二、症的量化规范
(一)采用轻、中、重对症状进行量化分级
(二)运用通用量表对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量化评定
(三)编写具有中医特色的症状评定量表
三、症的辨证意义的规范
四、临床研究中四诊信息采集表的规范化
(一)中医临床研究中调查表制订的规范化
(二)症状信息采集表的信度、效度检测
(三)临床研究症状采集中的质量控制问题
【古代文献】
参考文献
第二十二章 诊法的客观化研究
第一节 舌诊的研究
一、研究舌诊的技术与方法
(一)舌诊的现代化、客观化研究
(二)舌印
(三)舌荧光检查
(四)舌活体显微镜观察
(五)血液流变性研究
(六)舌的微循环研究
(七)舌体的超声检查
(八)舌体、舌津液测量研究
(九)舌的热红外研究
(十)刮舌涂片检查
(十一)生理、生化测定
(十二)病理切片及电子显微镜研究
(十三)舌苔反射光谱
(十四)舌下脉络的研究
二、舌诊的现代认识
(一)正常舌的组织结构
(二)正常舌质——淡红舌的形成机制
(三)正常舌苔——薄白苔的形成机制
(四)影响舌苔堆积增厚的机制
(五)正常舌下脉络的观察与判定方法
(六)病理舌象的形成机制
三、舌诊的临床研究
(一)内科疾病
(二)传染病
(三)外科疾病
(四)肿瘤舌象
(五)妇科疾病
(六)儿科疾病
(七)舌下脉络的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节 望诊研究
一、望诊信息的数字化研究
(一)望诊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二)望诊技术临床应用
二、望诊数据库的建立研究
(一)望诊临床判读表的建立
(二)望诊图像数据库的设计
(三)中医望诊图像数据库系统的功能
参考文献
第三节 闻诊研究
一、听声音的研究
二、嗅气味的研究
参考文献
第四节 问诊研究
一、中医问诊信息表述的规范化研究
(一)症状内涵的规范
(二)症状的量化
二、中医问诊信息采集的规范化研究
(一)采集方法
(二)量表研究
三、中医问诊信息分析方法的研究
(一)隐结构法
(二)模糊数学法
(三)多元统计分析法
(四)机器学习技术
参考文献
第五节 脉诊研究
一、关于脉诊的古代文献研究
(一)《黄帝内经》中脉诊的研究
(二)《难经》中脉诊的研究
(三)《伤寒论》中脉诊的研究
(四)《脉经》中脉诊的研究
(五)其他文献的脉诊研究
二、脉诊客观化的研究
三、脉象的临床研究
(一)健康人脉象表现的研究
(二)脉诊在健康状态检测及证候辨识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二十三章 证的客观化研究
第一节 心病证的研究
一、心病证的诊断标准研究
二、心病证的动物模型复制
(一)心气虚证动物模型复制
(二)心阳虚证动物模型复制
(三)心脉痹阻证动物模型复制
三、心病证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一)心病证与心功能的关系
(二)心病证与神经内分泌功能的关系
(三)心病证与血脂及冠脉造影的关系
(四)心病证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
(五)心病证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
(六)心病证与炎性因子的关系
四、述评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节 肺病证的研究
一、肺病证的诊断标准研究
二、肺病证的动物模型复制
三、肺病证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四、述评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三节 脾病证的研究
一、脾病证的诊断标准研究
二、脾病证的动物模型复制
(一)模拟中医传统病因造模
(二)现代医学方法造模
(三)综合病因复制脾病模型
(四)其他方法复制脾病动物模型
三、脾病证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一)脾与消化功能的关系
(二)脾与免疫功能的关系
(三)脾与内分泌功能的关系
(四)组学研究
(五)基因及表达研究
(六)其他
四、述评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四节 肝病证的研究
一、肝主疏泄的现代研究
(一)肝主疏泄与情绪的现代研究
(二)肝主疏泄与消化的现代研究
(三)肝主疏泄与生殖的现代研究
二、肝藏血的现代研究
三、肝应春的现代研究
四、肝开窍于目的现代研究
五、肝主筋、其华在爪的现代研究
六、述评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五节 肾病证的研究
一、肾病证的诊断标准研究
二、肾病证的动物模型复制
(一)肾(阳)虚证动物模型复制
(二)肾阴虚证动物模型复制
三、肾病证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一)肾病证与神经内分泌功能
(二)肾病证与生殖相关指标
(三)肾病证与骨相关指标
(四)肾病证与免疫功能
(五)肾病证与基因
(六)肾病证与代谢组学
(七)肾病证与蛋白组学
(八)肾病证与尿液检查相关指标
四、述评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六节 其他证的研究
一、八纲证的研究
(一)表里辨证
(二)寒热辨证
(三)虚实辨证
(四)结语
二、六经证的研究
(一)临床研究
(二)实验研究
(三)结语
三、三焦证的研究
(一)临床研究
(二)实验研究
四、卫气营血证的研究
(一)临床研究
(二)实验研究
(三)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一章第四节舌诊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