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证与骨相关指标

(三)肾病证与骨相关指标

葛继荣等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543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腰椎和股骨上段骨密度检测,同时将患者辨证分型为肾虚(肾阴虚、肾阳虚、阴阳两虚)、脾肾两虚、肝肾两虚、单纯脾虚、单纯肝虚及其他型,统计各证型与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女性中医证型与骨密度无相关性;男性肾阴虚者股骨颈骨密度明显高于肾阳虚者,有显著性差异。张俐等则发现男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肾阴虚组、肾阳虚组骨钙素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非肾虚组。王蕾等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各中医证型(肾阳虚组、脾胃虚弱组、肝肾阴虚组、气滞血瘀组)与破骨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相关性研究后发现,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和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的蛋白水平表达上,肾阳虚组患者明显低于其余三组(P<0.01),四组患者在TNF-α和IL-1α蛋白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因此该研究认为可考虑将M-CSF和RANKL的蛋白表达水平作为区别骨质疏松症肾阳虚证与其他证型的鉴别方法之一。M-CSF和RANKL是破骨细胞形成和分化所必需的细胞因子。在骨质疏松症中医分型中,肾阳虚证应属病证相对最重的一型,而其M-CSF和RANKL蛋白表达水平却较低,应该考虑肾阳虚衰抑制了新陈代谢的进行,进而抑制了M-CSF和RANKL的分泌,减少了破骨细胞活化,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激发。

叶日乔等研究后发现: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患者骨密度按肾气虚、肾阴虚、肾阳虚依次下降;其中肾阳虚组较对照组和肾气虚组显著下降(P<0.01);PMO不同肾虚证型组骨密度变化均为Ward’s三角>股骨颈>大转子,其性激素T水平的变化按肾气虚、肾阴虚、肾阳虚逐渐升高,而E2、E2/T则逐渐降低。由此,该研究认为骨密度和性激素水平反映了肾虚程度,考虑骨密度值和性激素水平可作为不同肾虚证型的客观评价指标。但葛继荣的研究却显示中医证型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骨密度无相关性,并且发现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Ⅰ多态性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骨密度无相关性,但在bb型基因中,肾阴阳两虚型的腰椎骨密度则显著低于肾阴虚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