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的临床运用
临床脉象表现多样,脉象与主病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因此对脉象分析方法的把握十分重要。脉诊临床运用中,需要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1.独异脉的诊断意义 独异脉是指与疾病相关的某种特殊的脉象变化。《景岳全书·脉神章·独论》说:“独之为义,有部位之独也,有脏气之独也,有脉体之独也。部位之独者,谓诸部无恙,唯此稍乖,乖处藏奸,此其独也。脏气之独者,不得以部位为拘也,如诸见洪者皆是心脉……五脏之中,各有五脉,五脉互见,独乖者病……脉体之独者,如经所云,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但得其一而即见病之本矣。”
“部位之独”是指某种脉象仅见于某一部,例如左关脉独弦,右寸脉独弱之类。这些脉的主病多与该部所属脏腑有关,如左关脉弦为肝郁,右寸脉弱为肺虚,左尺脉弱多肾虚等。部位之独往往可显示疾病的早期征兆,值得人们重视。曾有人总结出“左寸浮主心悸,右寸浮主外感”之说,右寸浮的外感即感冒欲发时的表现。
“脏气之独”是指某些脉常见于相应脏腑的病证,如结、代、促脉常是心病的表现,其他如肝病多见弦脉、肺病常见浮脉、脾病常见缓脉、肾病的脉象多沉等。五脏之中,各有本脉,独见者病也。有人统计浮脉十之七八与肺系疾病有关。
“脉体之独”是指病中突出表现为某种脉象,其所主的病证自明,如滑脉主痰湿、湿热、食积,紧脉主伤寒、痛证,濡脉主脾虚、湿困,伏脉主邪闭、厥病、痛极,芤脉见于亡血、伤阴之际等。
2.辨脉主病不可拘泥 脉象一般以浮为主表,沉为在里,数多热,迟多寒,弦大为实,细微为虚。但这些表、里、寒、热、虚、实之间又有真假疑似,如《景岳全书·脉神章·真辨》说:“浮虽属表,而凡阴虚血少,中气亏损者,必浮而无力,是浮不可以概言表;沉虽属里,而凡外邪初感之深者,寒束皮毛,脉不能达,其必沉紧,是沉不可以概言里。数为热,而真热者未必数,凡虚损之证,阴阳俱困,气血张皇,虚甚者数必甚,是数不可以概言热;迟虽为寒,凡伤寒初退,余热未清,脉多迟滑,是迟不可以概言寒。”
脉与症有时有不相应者,故临床时当根据疾病的本质决定从舍,或舍脉从症,或舍症从脉。如自觉烦热,而脉见微弱者,必属虚火;腹虽胀满,而脉微弱者,则是脾胃虚弱之故。胸腹不灼,而见脉大者,必非火邪;本无胀满疼痛,而脉见弦强者,并非实证。脉有从舍,说明脉象只是疾病表现的一方面,因而要四诊合参,才能全面认识疾病的本质。
3.相兼脉 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因素脉相兼出现,复合构成的脉象即称为“相兼脉”或“复合脉”。由于疾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多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下,患者的脉象经常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兼出现。
在二十八脉中,有的脉象属于单因素脉,如浮、沉、迟、数、长、短、大、细等脉便属此类;而有些脉本身就是由几种单因素脉合成的,如弱脉是由沉、细、软三种因素合成,濡脉是由浮、细、软三种因素合成,动脉由滑、数、短三者合成,牢脉由沉、实、大、弦、长五种合成。临床所见脉象基本上都是复合脉。因为脉位、脉次、脉形、脉势等都只是从一个侧面论脉,而诊脉时则必须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论脉位不可能不涉及脉之次、形、势,其余亦然。如数脉,必究其是有力还是无力,是浮数还是沉数,是洪数还是细数等。
相兼脉的主病,往往就是各种脉象主病的综合。临床常见相兼脉及其主病列举如下。
浮紧脉:多见于外感寒邪之表寒证,或风寒痹病疼痛。
浮缓脉:多见于风邪伤卫,营卫不和的太阳中风证。
浮数脉:多见于风热袭表的表热证。
浮滑脉:多见于表证夹痰,常见于素体多痰湿而又感受外邪者。
沉迟脉:多见于里寒证。
沉弦脉:多见于肝郁气滞,或水饮内停。
沉涩脉:多见于血瘀,尤常见于阳虚而寒凝血瘀者。
沉缓脉:多见于脾虚,水湿停留。
沉细数脉:多见于阴虚内热或血虚。
弦紧脉:多见于寒证、痛证,常见于寒滞肝脉,或肝郁气滞等所致疼痛等。
弦数脉:多见于肝郁化火或肝胆湿热、肝阳上亢。
弦滑数脉:多见于肝火夹痰,肝胆湿热或肝阳上扰,痰火内蕴等病证。
弦细脉:多见于肝肾阴虚或血虚肝郁,或肝郁脾虚等证。
滑数脉:多见于痰热(火)、湿热或食积内热。
洪数脉:多见于阳明经证、气分热盛,常见于外感热病。
综上所述,任何脉象都包含着位、次、形、势等方面的因素,当某一因素突出表现异常时,就以此单一因素而命名。如以脉位浮为单一的突出表现,而脉率适中,脉的形和势不大不小、和缓从容,即称为浮脉;如脉位浮而脉率速,其他因素无异常时,称为浮数脉。又如脉沉而脉形小,脉软无力时,可采用已经定义了脉名——弱脉,亦可将几种特征并列而命名为沉细无力脉。总之辨脉时务必考察诸方面的因素,并将各种变化因素作为辨证诊断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