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虚证

(一)气虚证

气虚证指元气不足,脏腑功能减退,以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脉虚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声低,气怯,短气,头晕目眩,自汗,动则诸症加剧,舌质淡嫩,脉虚。

【证的成因】引起气虚的原因很多,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久病、重病、劳累过度、年老体弱等因素,导致元气不足,使气的推动、固摄、防御、气化等功能失司而成。

【证候分析】元气不足,脏腑功能减退,故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声低,气怯,短气;气虚推动乏力,清阳不升,头目失养,则头晕目眩;气虚卫外不固,肌表不密,腠理疏松,故自汗;劳则耗气,故活动劳累后诸症加重;气虚无力推动营血上荣于舌,故舌质淡嫩;气虚无力鼓动血脉,故脉虚。

由于气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体现,所以气虚以脏腑功能活动衰减为其病理特点。临床上常见有心气虚证、肺气虚证、脾气虚证、肾气虚证、胃气虚证、心肺气虚证、脾胃气虚证、肺肾气虚证、脾肺气虚证等。

气虚可导致营亏、血虚、阳虚、阴虚、津亏、湿阻、痰凝、水停、气滞、血瘀,以及易感外邪等多种病理变化。气虚也可与血虚、阴虚、阳虚、津亏等相兼为病,而成气血两虚证、气阴两虚证、阳气亏虚证、津气亏虚证等。

此外,因气虚常是引起气陷证、气不固证、气脱证的病理基础,故气虚证是气虚类证的基础证。

【辨证要点】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脉虚,动则诸症加剧等症状共见。

【治法】补气。主方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