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脉辨证
十二经脉,古称“正经”,是人体内气血循行的通路。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脉筋骨等,虽各具有其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共同进行着有机的整体活动。这种统一协调和有机的配合,主要靠经络的联系。故《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十二经脉包括手、足三阴经与三阳经。外邪侵犯人体,经气失常,病邪就可以通过经络传入脏腑。《素问·皮部论》说:“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之不去,传入于腑,廪于肠胃。”指出经脉可以成为外邪由表入里的传变途径。反过来,如果脏腑发生病变,同样也循着经络反映于体表。例如《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胁下、少腹、肩背便是该脏所属经络循行之处。
另外,十二经脉本经受邪为病,经气失却正常运行状态,也可以仅在其循行部位发生病变而出现证候,如在体表经络循行的部位,特别是经气聚集的腧穴之处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如麻木、酸胀、疼痛、冷热异常感觉,或皮肤色泽改变等。如足太阳膀胱经脉受邪,便可以出现项部、腰脊、髀、腘、踹等部位疼痛。因此,十二经脉的证候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类:一是与本经所连属的脏腑功能失常的表现;二是本经循行部位病变的症状。虽然每一经所出现各种证候的原因比较复杂,每一经的证候又是表现在本经许多疾病的症状归纳,但总有共性的规律和特征。正由于十二经脉能够有规律地反映出若干证候特征,进而推断病变所在的经脉或脏腑,并且可以进一步确定病变的性质及其发展趋势,因此《灵枢·卫气》云:“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候虚实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诊断十二经脉病证应注意其临床表现的三个特点:一是经脉受邪,经气不利,出现的病证多与其循行部位有关;二是脏腑病候多与经脉所属部位的病状相兼出现;三是一经受病,通过经脉联系可以影响其他经脉,而表现相关的多经合病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