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四诊概要

(一)外科四诊概要

1.望诊 主要观察患者的局部病变、神、形态。

(1)望局部病变:主要望患部的皮肤颜色和形态。肿疡皮色红者多为热证,属阳;白者多为寒证,属阴;青紫者多为血瘀;黑色者多为死肌。瘰疬的疮口有空腔,疮面肉色不鲜,脓水稀薄,夹有败絮状物。阳证溃疡未脓,突然疮陷色褐,为走黄、内陷之征;阴证溃疡疮色紫暗,则疮口难敛难愈。

(2)望神:望患者的精神状态,对判断疾病预后有重要意义。凡形健神气充足,多预后良好;形羸神气衰惫或神昏,多预后不良。如神昏,烦躁不安,为邪入营分,毒传心包所致,多见于疔疮走黄、有头疽内陷。

(3)望形态:患者形态异常能提示病变的部位。如行路脚跷者,多为下肢筋骨关节病变;驼背者,多是脊椎病变;妇女手托乳房而缓慢行者,多为乳痈;脸若狮面者,见于麻风;皱眉苦脸者,多有疼痛。

2.闻诊 主要听患者的声音和嗅溃疡的气味。

(1)听声音:即听患者语言、呼吸、呕吐和呃逆等声音。①语言:如谵语、狂言,多是疮疡热毒内陷攻心的表现,病情危重,如疮疡走黄、疽证内陷等。呻吟呼号,常是剧痛的表现,多见于疮疡酿脓或溃烂时,或胆石症发作期、阑尾炎酿脓期、癌症晚期。②呼吸:如气粗喘急,多是疔疮走黄,或疽毒内陷、毒邪传肺的危险症状;气微息短,是正气不足的虚脱表现。③呕吐、呃逆:见于肿疡初起,多为热毒炽盛;见于溃疡后期,多为胃气阴两虚。恶心呕吐,常为急腹症的表现。

(2)嗅气味:要注意脓液、痰涕等气味。①脓液:溃疡脓液略带腥味,易愈;溃脓气味腥臭难闻,为病深难愈。如肛门直肠周围痈疽溃脓气味臭秽,则易成肛瘘。②痰涕:如咳脓血腥臭痰,多为肺痈。鼻窍流浊涕,气味腥臭,多为鼻渊。

3.问诊 外科疾病虽有形可见,但某些自觉症状需询问患者方可得知,所以问现在症很重要。问诊内容包括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成年妇女必须问经、孕。

(1)问寒热:疮疡阳证初起见恶寒发热,多是火毒内攻,风邪外感所致;中期,发热持续不退,体温38~39℃,疮疡肿势渐渐增大,多为酿脓现象;中、后期寒战高热,多为毒邪走黄或内陷;疮疡脓泄,发热不退,多为毒邪未去,正不胜邪。

(2)问汗:痈证汗出热退,多为消散之征;汗出热不退,多是酿脓。暑湿流注,汗出热不退,除酿脓外还有续发的趋势。瘰疬、流痰等兼潮热盗汗,或自汗,多是阴虚火旺,或气血不足。

(3)问饮食:要注意了解诱发疾病的饮食因素。如瘾疹常与进食海鱼、虾、蟹等有关;胆囊炎、胆石症多在进食鸡蛋和油腻等食物后发作;急性胰腺炎与膏粱厚味、暴饮酒类等有关。此外,疮疡饮食如常者,病轻;不能食者,病重。

(4)问二便:疮疡病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多因火毒湿热内盛所致;大便溏薄,小便清长,多为寒湿内盛;肠痈出现大便次数增多,排便不爽,里急后重,小便频数如淋,多为酿脓内溃之征。

(5)问病因:乳房结块,积久不散,因情志所伤者,容易成为乳癌。因针尖竹木或鱼骨刺伤,每易发生手足疔疮。因接触漆器、沥青,而禀性不耐者,每易发生漆疮、沥青疮等。

(6)问既往病史:痔疮和瘰疬患者,如曾患肺痨病,一般治疗比较困难;疮疡病患者,如有消渴病史,一般病情较重,顽固难愈。

(7)问妇女经、孕:外科病内服药物,多为活血破瘀、行气通络之品,使用时要注意问经、孕情况,可防止意外,若不加询问而草率使用,可能造成崩漏或堕胎。

(8)问家族史:蛇皮癣、肢体动脉痉挛病、体气等有明显家族遗传;麻风病、疥疮、痄腮、头癣等,可由家人相互传染;乳癖者,如有乳腺癌家族史容易癌变。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两大类。

(1)脉诊:脉诊对于疮疡病诊治有重要意义。外科常见脉象有浮、沉、迟、数、滑、涩、大、小等。临床运用时,还需辨明脉的有力无力,有余与不足,方可得出正确的诊断。一般疮疡未溃,多为邪盛,应见有余之脉;疮疡已溃,邪去正衰,应见不足之脉,为顺。疮疡未溃而见虚、弱、细、迟等不足之脉,则为气血衰弱,毒深邪盛;疮疡已溃却见实、洪、弦、数等有余之脉,则为邪盛气滞难化,为逆。疮疡未溃或已溃时,出现结、代等脉,多属气血衰弱,寒痰瘀血凝滞。肿疡、溃疡若见散、促之脉,均为恶候,预后多不良。

(2)按诊:是用手直接触摸或按叩患者体表某些部位,以了解局部冷热、润燥、软硬、压痛、肿块或其他异常变化,从而推断疾病部位、性质和病情轻重等情况的方法。若触及肿块,高肿,灼热,剧痛拒按者,多为阳证、实证;触之肿块,平塌漫肿,不热不痛,喜按者,多为阴证、虚证。肿起质软如棉,按之有囊性感,多为良性肿瘤或囊肿;坚硬如岩石,多为癌性肿块。疮疡按之坚硬而无应指为无脓,按之软而应指为脓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