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望舌形
舌体的形质包括老嫩、胖瘦、点刺、裂纹、齿痕等方面的特征。
1.老、嫩
【舌象特征】舌体坚敛苍老,纹理粗糙或皱缩,舌色较暗者为老舌(彩图18);舌体浮胖娇嫩,纹理细腻,舌色浅淡者为嫩舌(彩图19)。舌质老嫩是舌色和形质的综合表现。
【临床意义】老和嫩是疾病虚实的标志之一。舌质坚敛苍老,多见于实证;舌质浮胖娇嫩,多见于虚证。
【机制分析】由于邪气亢盛,正气不衰,故质坚色苍。正如《临证验舌法·验舌分虚实法》所指出:“凡物之理,实则其形坚敛,其色苍老;虚则其体浮胖,其色娇嫩。而病之现于舌也,其形与色亦然。”该书还认为,其气尚稚,其质尚嫩,其气已盛,其质则坚。由于气血亏虚,不充形体,或阳虚生寒,水湿不化,以致舌体浮胖娇嫩。
2.胖、瘦
【舌象特征】舌体比正常的大而厚,伸舌满口,称为胖大舌(彩图20)。胖大舌常伴有舌边齿痕,则称为齿痕舌,但亦有舌体不胖大而出现齿痕,是舌质较嫩的齿痕舌。此外,尚有舌体肿大,舌色鲜红或青紫,甚则舌肿胀而不能收缩回口中,称为肿胀舌。舌体比正常舌瘦小而薄,称为瘦薄舌(彩图21)。
【临床意义】胖大舌多因津液输布失常,是体内水湿停滞的表现。
舌色淡白,舌体胖大者,多为气虚、阳虚;舌胖大而色红者,多为里热;舌体不胖而有齿痕,舌质嫩者,多属气血两虚。
舌肿胀色红绛,多见于心脾热盛,外感湿热。此外,先天性舌血管瘤患者,可见舌的局部肿胀色紫,属于血络瘀阻的局部病变,多无全身辨证意义。
瘦薄舌是舌失濡养的表现。舌体瘦薄,舌色淡白者,多见于久病气血两虚;舌体瘦薄,舌色红绛,舌干少苔或无苔,多见于阴虚火旺。
【机制分析】舌胖大,多因水饮痰湿阻滞,水湿潴留舌体,以致胖大。舌肿胀,多因热毒、酒毒致血气上壅,以致舌体肿胀。瘦薄舌,总由灼血消肉,心脾两亏,气血阴液不足,不能充盈舌体所致。
3.点、刺
【舌象特征】点刺是指蕈状乳头肿胀或高突的病理特征(彩图22)。
点,是蕈状乳头体积增大,数目增多,乳头内充血水肿,大者称星,小者称点。色红者称红星舌或红点舌;色白者称白星舌。
刺,是指蕈状乳头增大、高突,并形成尖锋,形如芒刺,抚之棘手,称为芒刺舌。
【临床意义】舌生点刺提示脏腑阳热亢盛,或为血分热盛。
根据点刺所在部位,一般可以推测热在何脏。如舌尖生点刺,多为心火亢盛;舌中生点刺,多为胃肠热盛等。
观察点刺的颜色,还可以估计气血运行情况以及疾病的程度。如点刺鲜红为血热,点刺绛紫为热盛而气血壅滞。
【机制分析】无论红黑白黄之点,皆因热毒深入血分或热毒炽甚,外发于舌而成点。舌生芒刺,是热邪内结所致,无论热在上焦、中焦或下焦,或在气分、血分,总属邪热亢盛。《辨舌指南·辨舌之质本》认为,如黄厚苔而有燥刺,或边黄中心焦黑起刺,是阳明里证;纯红鲜红起刺,是心火上炎;若红极而有黄黑芒刺,是热毒入腑;舌尖独赤起刺,是心火上炎;舌起红紫刺,为心经热极而又受疫邪熏蒸;舌尖灰黑干燥起刺,是热极津枯,宿食不化;黑而燥刺,是热邪已入太阴,津液枯涸;无苔而生芒刺,舌必深绛,此为热入营血,阴分已伤。
4.裂纹
【舌象特征】舌面上出现各种形状的裂纹、裂沟,深浅不一,多少不等,统称为裂纹舌(彩图23)。裂纹或裂沟中无舌苔覆盖者,多属病理性变化;如沟裂中有舌苔覆盖,则多见于先天性裂纹(彩图24)。
【临床意义】裂纹舌是由精血亏虚,或阴津耗损,舌体失养,舌面乳头萎缩或组织皲裂所致。这是全身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舌色浅淡而裂者,是血虚之候;舌色红绛而裂,则由热盛伤津,阴津耗损所致。《辨舌指南》认为:“有纹者血衰也。纹少纹浅者,衰之微;纹多纹深者,衰之甚。”“全舌绛色,或有横直罅纹而短小者,阴虚液涸也。”
在健康人中大约有0.5%的人在舌面上有纵、横间深沟,裂纹中有苔覆盖,且无不适症状,为先天性舌裂,必须与病理性裂纹舌相鉴别。
【机制分析】多由精血亏损,津液耗伤,舌体失养,以致舌面某处萎缩断裂,形成裂沟。
5.齿痕
【舌象特征】舌体边缘有牙齿压印的痕迹,故称齿痕舌或齿印舌(彩图25)。
【临床意义】主脾虚或湿盛。淡白湿润而有齿印,属寒湿壅盛;淡红而有齿痕,多是脾虚或气虚;红而肿胀满口,边有齿痕,多属湿热痰浊壅滞。
【机制分析】成因多由脾虚不能化水湿,以致湿阻于舌而舌体胖大,受齿列挤压而形成齿痕,所以齿痕常与胖嫩舌同见。《辨舌指南·观舌之心法》明确指出:“舌质……又有大小,如湿热有痰之证,舌质胀大满口,边有齿印。”
舌淡红而嫩,舌体不大而边有轻微齿痕者,可为先天性齿痕舌,病中见之示病情较轻,多见于小儿或气血不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