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科疾病

(一)内科疾病

1.急性心肌梗死AMI) 在急性起病时,70%~80%患者的舌质常呈暗红、紫暗,或有紫斑、紫点,这反映有瘀血,且舌质的血瘀情况和病情的严重程度基本平行。在再度心肌梗死的患者中,舌有瘀斑、瘀点的比例明显增高,可达50%。随病情的好转,舌质紫暗可有所减轻,4周后有部分可恢复正常。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舌苔,一般在入院前2天多呈薄白苔,2天后由薄转腻,多先薄后厚,先白腻后黄腻或灰腻,示有痰浊夹杂。约2周后苔由腻转薄,由薄而退,由退而复生新的薄白苔,此为顺象,提示病情较轻,多能顺利恢复;若苔由白而灰,由灰而黑,或呈黄褐腻,厚腻苔久久不退者,多为逆象,示病情转重;若病程中,舌苔骤退,呈光剥或花剥苔者,示胃气将绝,病多危殆。凡舌苔在心肌梗死初期即呈黄厚腻、黄浊腻、垢腻者,示病情比较复杂,往往有合并症状,以伴有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为多。另有研究则认为,AMI发病在24小时内,舌苔主要为薄白或腻苔,薄白苔占41.3%,而随病情的进展则薄白苔逐渐降低,腻苔的出现率则逐渐增高,3天时黄腻苔和白腻苔上升为首位,以后随病情好转则腻苔减少,薄白苔增多。舌质则红舌变化最剧,出现率由高到低递减,而暗红舌和紫舌则缓慢地稳步递增。也有报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舌苔由薄→腻→黄→黑为逆;由黑→黄→腻→薄为顺。

2.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的舌苔变化不常见,而舌质的变化则常见,其中尤以舌质红最多。此外,凡有心脏增大、主动脉增宽、眼底检查有阳性发现、尿常规异常的高血压患者中,有舌质改变的概率增高,经过治疗后,大部分异常舌质可转为正常,与疗效相符。其中阴虚红舌转为正常淡红舌的比例高于淡胖舌和淡红齿印舌。此外,高血压患者舌侧血管的变化与眼底血管的改变一样,也可反映患者动脉硬化的有无和程度。正常健康人的舌侧透过黏膜可见一层细小而丰富的血管网,色淡红。40岁以后,该处血管色泽变暗,并于其行经处出现约0.5mm小结,开始呈点状,随后逐渐增大为大头针针顶大,并稍隆起,色青紫。继而散在小结数目增多,血管变粗,色呈暗红,有时甚至发紫。动脉硬化程度愈重,这类小结也愈多而密,甚至呈串珠状。若发生血栓或血管闭塞,则血管数目随之减少;动脉硬化严重者,舌侧面只能见到少数分布不均匀之蓝紫色小结,甚至小结可消失而无任何血管可见。国外报道有76.6%的动脉硬化症患者合并有舌侧血管变化。国内报告275例早期高血压患者舌侧血管异常变化者为48%,与眼底血管变化的阳性率50.5%相近。另有报道舌质淡胖的高血压患者,其血浆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比值明显低于舌质红的高血压患者,符合阳虚患者的血浆cAMP/CGMP比值低于阴虚患者。高血压患者的舌微循环检查发现,微循环异常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人,同时高血压患者中舌质紫暗的发生率也较正常人为高,舌微循环异常与舌质紫暗等血瘀症状的出现率成正比,与高血压的严重程度成正比。

3.小儿支气管哮喘 本病在缓解期,舌苔多为薄白苔,舌质大多正常;在发作期,舌苔大多为白腻苔或厚滑腻苔,约半数患儿舌质转红或紫暗。经过治疗后绝大多数转为正常舌象,其中舌淡者较舌红者恢复为快。

4.肺炎 小儿肺炎的舌质以红舌或红绛舌为主;舌苔以薄白苔最多,其次为白腻苔。有关于小儿肺炎本脏重症证候特征的问卷调查,结果提示小儿肺炎本脏重症舌象主要表现为舌质红,舌苔主要表现为厚、腻、黄、淡黄。根据舌象结合临床,其中医辨证大多为肺热型,部分为肺热伤阴型。大叶性肺炎初起,若见苔薄白而干,为表邪未解而肺津已伤,治疗时须加入养肺生津之品。肺炎失治,温邪由气入营,舌苔由白转黄干到焦黑苔,舌质由红到绛,必须用大剂清热解毒、凉营生津之药以救治。在急性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中,薄苔以表证为主要证候,多见风热表证、风热犯肺证候;厚苔以里证为主要证候,多见痰热阻肺、邪热壅肺证候,急性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舌苔增厚表示病邪入里、病位深、病情重,体现了热邪亢盛、津液损伤、脾胃功能受损三个层次的病理机制。

5.慢性支气管炎 本病发作时,苔多滑腻,示痰湿较甚;病久伤阴,也可见于红舌,但不多见;在缓解期则舌苔基本正常,或较正常略腻。在舌的脱落细胞形态学研究中发现,慢性支气管炎肺虚型舌脱落细胞中,中性粒细胞数较高,达78%;肾虚型淋巴细胞数较高,为72%;而脾虚型黏液分泌多,为48%。此外,慢性支气管炎中肾虚型患者绛舌最多,而肾虚组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及微循环障碍也最明显。在本病反复发作的过程中,则见舌质瘀点或瘀斑,舌下络脉增粗、曲张的表现。也有学者认为本病患者见舌质淡苔薄白滑润者,是脾虚不运,水湿上溢,痰浊上犯所致;若舌质淡白偏暗,舌苔由白转黄,颗粒紧密胶结,是脾虚痰湿迁延日久化热,湿热痰涎胶结所致。

6.肺源性心脏病 本病早期发作时多见红舌,而晚期患者舌象以青紫舌、红绛舌、镜面舌为主。舌苔以腻苔为多,晚期患者见苔黄腻、厚腻、霉苔及舌光无苔的比例增加。一般认为患者舌质的变化与血液气体分压及酸碱度的变化有直接的关系。如暗紫舌组多合并呼吸性酸中毒,舌苔多黄腻,病情严重;紫绛舌组除呼吸性酸中毒外,部分患者合并代谢性碱中毒,预后不佳。红绛舌及红舌患者虽有不同程度的酸碱平衡障碍,但经适当治疗,多数患者血氧分压可有上升,二氧化碳分压下降,预后尚好。淡红、淡紫舌组,血气分析均属正常范围,预后良好。因此,在严重肺衰竭患者中,舌质的变化可直接反映体内氧分压及二氧化碳分压的情况,当给予氧气后,舌质由暗紫转为鲜红时,说明二氧化碳分压下降,氧分压上升,呼吸性酸中毒也有所好转。另有研究直接测定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血液气体分压及酸碱度发现:在红舌患者中,约20%的人PaO2<50mmHg,57%的人PaCO2>45mmHg,25%的人血pH值<7.35;绛舌患者中,约有50%的人pH值<7.35,60%的人PaCO2>45mmHg;紫舌患者中,65%的人PaO2<50mmHg,80%~90%的人PaCO2>45mmHg,50%~80%的人pH值<7.35。可见青紫舌与缺氧、二氧化碳潴留、酸中毒关系密切。且肺源性心脏病紫舌患者的甲皱微循环见血流极慢、静脉臂变粗,襻顶淤血或有出血,说明其微循环也有明显障碍。研究还发现,在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其舌质以红舌为主,舌苔以腻苔为主。依据舌象将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可分为四型:①痰热郁肺:舌质红,苔黄腻。②痰湿蕴肺:舌质红,苔白腻。③肺肾两虚:舌质绛,苔白腻或光剥。④肺脾肾俱虚:舌质紫暗而干,苔白腻或白滑。

7.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近年来,国内广泛开展纤维胃镜和舌象观察的对照研究。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慢性浅表性胃炎、肥厚性胃炎和胃溃疡活动期患者的黄苔比例增高;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舌质暗红、干红、苔光剥较多见;十二指肠炎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的舌象变化不明显,但在病变活动时可出现红舌、黄腻苔,若舌苔黄厚者,可能合并有慢性浅表性胃炎或复合性溃疡。也有研究认为单纯性胃十二指肠穿孔,舌色多见淡红、红或绛,而胃癌穿孔或伴消化道出血则舌质多青紫或淡白。舌质淡红者穿孔多小于0.5cm,腹腔渗液量多小于300mL:而红绛紫舌者穿孔多大于0.5cm,渗液量大于30mL;胃十二指肠穿孔时苔白则提示梗阻程度轻,黄苔或黑苔则重。另外,发现人体舌苔色调变化与慢性胃炎性质无关,与慢性胃炎的黏膜相有明显关系。黏膜相为水肿者,白苔居多;以充血为主,黄苔占优;糜烂者,黄色测定值较高。而人体舌苔光泽变化与慢性胃炎性质有关,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与其舌苔光泽均不如浅表性胃淡者。舌苔的光泽明亮度与组织内津液含量有关,萎缩性胃炎黏膜津液明显不足,进而导致舌苔光泽欠佳。人体舌苔厚度与慢性胃炎程度有关,炎症越重,舌苔越厚。

研究探讨了慢性胃炎舌象与镜下胃黏膜的相关性,加深了临床上对慢性胃炎的认识,发展了其辨证论治的内涵,提高了辨证准确性,为临床慢性胃炎的辨证、用药和判断疾病预后提供了参考。

8.小儿慢性营养紊乱症 多见舌质淡、薄白苔,主虚寒。此外,单纯性的小儿消化不良多见润苔,重症或中毒性消化不良多见黄厚松苔。

9.肝硬化 大多数肝硬化患者可见“肝舌”,舌呈蓝红色,充血肿胀。慢性肝炎病,若见肝舌,应考虑肝硬化的诊断。肝穿刺活检的结果表明,肝脏病变严重的患者中青紫舌的比例增高。肝硬化晚期失代偿时,舌质常呈红绛光剥,或光滑如镜,或有裂纹,舌体瘦小,即所谓“阴虚舌”,可视为发生肝昏迷之先兆,见此舌象应禁用逐水剂及泻药。西药强利尿药(如呋塞米、依他尼酸钠)也应慎用或停用,以免诱发肝昏迷。肝硬化舌苔上若见白色小结晶体,多为肾功能损伤所致,常出现肝肾综合征。另有资料报道,早期肝硬化多见舌质暗红,舌体较胖或边有齿痕;肝硬化代偿期,舌质青紫,舌上有青紫瘀斑:肝功能失代偿期腹水轻者,多见舌淡红,苔白腻;肝硬化后期,舌质紫红有斑点、瘀斑,舌下静脉怒张,舌苔薄黄腻。

10.肾炎 急性肾炎大多为正常的淡红舌,少数合并有高血压者,质可偏红,或有红刺增生,舌苔大多薄。慢性肾炎隐匿型,舌象接近正常。慢性肾炎肾病型有明显水肿时,舌质大多淡白,舌体胖大而娇嫩,舌边见齿印。尿毒症期患者,舌质大多淡白无华,且舌质越淡,示病情越重,尿素氮和肌酐越高,舌体则胖大而厚,舌苔多为白腻;病情危重时,常可见灰黑苔或灰暗带黄而秽浊之苔,有时在舌上可见尿素结晶的白霜。而当肾功能衰减时则淡白舌的出现率增加。急性肾炎与肾病综合征急性期则表现为舌色过红,为正盛邪实。

近年关于肾脏舌象的相关研究,观察Ⅲ期及Ⅳ期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证型及舌象分布特点,以观察糖尿病肾病的证型变化,结论提示:随着糖尿病肾病由Ⅱ期向Ⅳ期的进展,其证型呈现由以气阴两虚证为主逐渐向以痰瘀互结为主转化的趋势,舌色由红逐渐向暗红转变,若质由黄厚腻逐渐向白厚腻苔转变,舌下络脉颜色由淡紫向青紫转变,提示糖尿病肾病随着病程进展热象渐减,瘀血进一步加重,痰湿阴邪在糖尿病肾病发病中重要作用,舌象逐渐体现出因虚致实、虚实夹杂的更为复杂的本质。

11.缺血性脑病 其舌质变化以紫和红为主,舌苔以薄白、黄腻、白腻为多。紫舌组间见苔黄腻和白腻者较多;非紫舌组薄白较多,从疗效来看,薄白苔组有效率为95.6%,而黄腻苔组仅50%有效,两组相比,疗效有显著差异。紫舌组与非紫舌组相比,疗效以非紫舌组为好,但经统计学处理,其差异不显著。在白腻苔组中,无效、恶化病例均转为黄腻苔。而黄腻苔组中,痊愈者苔转薄黄或白稍腻,如黄腻苔持续不化,则为恶化或无效病例。以上说明观察舌质、舌苔,可作为判断本病预后的指标之一。

12.亚急性系统性红斑狼疮 舌质以红绛为主,共占46.3%,在舌苔变化中,除薄腻苔占46%居首位外,舌苔呈光剥者不少,占18%,故从舌象分析亚急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符合以阴虚为多。

13.白塞综合征 本病的舌质大多偏淡,此与一般单纯性口腔溃病患者舌质大多发红截然不同,而属于阴毒。其舌尖蕈状乳头92%有萎缩、减少,甚至消失不见,可作为协助诊断本病的一个体征。

14.脱水 各种原因引起的脱水患者,初起时仅感口干舌燥,舌色无明显改变,进一步发展,可见舌光绛而干,或舌黏膜皱缩起裂,舌常不能伸出口外,连活动也受限,讲话时语言不清。在败血症性休克常见舌绛而有芒刺,提示血容量不足,补液后则舌常转润,舌象变化与体内脱水情况基本一致,对补液有指导意义。凡脱水患者经补液后,舌苔仍干燥,则可继续补液,而不必考虑过量,至舌苔转润,伸舌自如,示补液可暂停。此外,在小儿患者,舌质发硬是高渗性脱水者的重要体征之一,凡血清钠浓度高于145mmol/L者,舌质均硬;血清钠浓度低于130mmol/L者,舌质均软,可资证明。

15.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舌象以舌质红(包括舌边、舌尖红)为最多,舌苔以镜舌少苔为多见,少数为光剥苔及薄黄苔,与本病的发病机制阴虚(包括心、肝、肾阴之虚)阳亢相符。此外,部分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之舌在伸出时常有微小的颤动。其微循环改变以舌尖为甚。

16.糖尿病 舌苔以薄白而干较常见,示津液不足;舌质以红色为多见,与病因“阴亏阳亢、津涸热淫”相一致。但有时也见舌质淡胖者,说明糖尿病日久,也有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者。此外,有报道糖尿病患者的舌背上有时可见黄色瘤样的多数小结节,且有时可见舌中心有乳头萎缩。而病程长、病情重、并发各种疾病者以青紫舌为多。舌苔变化却敏感地反映了津液耗伤和痰湿内停的情况。近期关于糖尿病舌象的研究显示,胰岛素抵抗与中医舌象间可能存在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基于中医舌诊客观特征评价机体胰岛素抵抗的严重程度具有可行性。

17.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这类患者的舌上常可见棕褐色至黑色的色素沉着,呈紫斑、紫点状,尤多见于舌之边、尖部分,临床需与血证引起的紫点、紫斑相鉴别。

18.其他 如恶性贫血多见光滑萎缩舌;再生障碍性贫血多见淡白舌;骨髓痨患者因舌有淀粉状蛋白或副淀粉状蛋白的沉积,可以发生巨舌症;克汀病及黏液水肿(甲状腺功能减退)、肢端肥大症(脑垂体前叶功能亢进)多见舌胖大;更年期综合征患者常见舌干而灼痛,舌乳头可有萎缩;先天性心脏病及心力衰竭患者的舌常呈紫色;风湿热舞蹈症患者的舌动作快速而敏捷,时伸时缩;严重阻塞性黄疸患者在舌边常见黄色素沉着;烟酸缺乏者,常见舌光红糜烂;B族维生素缺乏症常可见舌裂;维生素C缺乏可出现舌尖红,舌边缘有出血点或瘀斑;猩红热患者多见草莓舌;过敏性体质的小儿多见地图舌;癫痫患者大发作后可见舌被咬破的伤痕,可与癔病患者的抽搐鉴别;偏瘫患者可见舌歪斜;精神分裂症患者舌上皮细胞表现过度角化,角化细胞明显增高,随着精神症状逐渐好转,舌象渐趋正常。在对出血热肾病综合征各期患者的中医辨证研究中发现:其发热期舌质为干红或红舌,属表热征象;休克期舌质多为红舌及紫舌,苔黄或白,有腻苔;少尿期舌质多为红、红绛,苔有黑苔、灰苔或剥苔。凡此虽非特异性体征,但对临床辨病、协助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