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分类的概况

一、疾病分类的概况

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已有按部位对疾病进行分类的记载,如疾首、疾腹、疾言等。《周礼·天官》也有记载按科分病诊治。《黄帝内经》中疾病分类思想比较明确,按邪生于阴、生于阳将疾病分为两大类,一是“风雨寒暑”外邪侵袭导致的疾病,一是“饮食起居,阴阳喜怒”直接伤及脏腑的疾病;并有按病机、病位分类,其中“病机十九条”便是经典的例子。

汉代《伤寒杂病论》分类疾病已达四级:将疾病分为“伤寒”与“杂病”两大类,为第一级;将伤寒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大类,将杂病按医学分科分类,有内科病、外科病、妇科病及其他疾病,为第二级;将病位、病因、病性相同或相近的分为一篇,如肺痿、肺痈、咳嗽上气为一篇,呕吐、哕、下利为一篇,为第三级;将同类疾病划分为若干独立疾病,如水气病中一开始就指出“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为第四级。这种疾病分类方法为后世中医学疾病分类奠定了基础。

晋代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强调“分别病名,以类相续,不相杂错”。隋代《诸病源候论》对疾病首先分内、外、伤、五官、皮肤、妇产、儿等科,再分具体病种。后世医家有所发展,如《备急千金要方》《名医类案》《医学入门》《证治准绳》《景岳全书》《医宗金鉴》《杂病源流犀烛》等书,增加了疾病类目和病种,分类形式主要有以医学分科为主,也有以部位或脏腑为主,这些都促进了疾病分类学的发展。

在总结前人认识疾病分类的基础上,现代中医的疾病分类方法日趋合理,正逐步趋向统一、规范。目前常见的疾病分类方法有病位分类法、病性分类法、病状分类法、按科分类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