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呼吸异常

四、呼吸异常

《医学正传·哮喘》:大抵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夫喘促喉中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属不能一息者,谓之喘。

《证治汇补·胸膈门·哮病》:哮即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

《证治汇补·胸膈门·喘病》:诸病喘满,皆属于热。故病寒则气衰而息微,病热则气盛而息粗。盛则为喘,减则为枯。盛者,肺中之火邪盛也;减者,肺中之元气衰也。

内因:肺居五脏之上,升降往来,无过不及,或六淫七情之所伤,或食饱碍气之为病,由是呼吸之气,不得宣畅而生喘。

外候:气喘者,呼吸急促,无痰而有声;痰喘者,喘动有痰而有声;火喘者,乍进乍退,得食则减,食已大发;水喘者,辘辘有声,怔忡浮肿,此有余之喘也。气虚喘者,呼吸急促,不能接续;胃虚喘者,抬肩撷肚,饮食不进;阴虚喘者,气从脐下直冲清道,此不足之喘也。

喘分虚实:虚者,气乏身凉,冷痰如冰;实者,气壮胸满,身热便硬。

短气分辨:若夫少气不足以息,呼吸不相接续,出多入少,名曰气短。气短者,气微力弱,非若喘症之气粗奔迫也。

《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喘吼总括》:呼吸气出急促者,谓之喘急。若更喉中有声响者,谓之哮吼。气粗胸闷,不能布息而喘者,实邪也;而更有痰稠便硬者,热邪也。气乏息微,不能续息而喘者,虚邪也;若更痰稀清冷,寒邪也。

《类证治裁·哮症》:大率新病多实,久病多虚。喉如鼾声者虚,如水鸡声者实。遇风寒而发者为冷哮,为实。伤暑热而发者为热哮,为虚。其盐哮、酒哮、糖哮皆虚哮也。

《医宗必读·喘》:喘者,促促气急,喝喝痰声,张口抬肩,摇身撷肚。短气者,呼吸虽急而不能接续,似喘而无痰声,亦不抬肩,但肺壅而不能下。哮者与喘相类,但不似喘,开口出气之多,而有呀呷之音。

《四诊抉微·闻诊·诊息》:气短不续,言止复言,乃为夺气。气来短促,不足以息,呼吸难应,乃为虚甚。素无寒热,短气难续,知其为实。吸而微数,病在中焦,下之则愈。实则可生,虚则不治。上焦吸促,下焦吸远,上下睽违,何以施疗。

《杂病源流犀烛·少气》:少气,肺肾二经病也……肾虚则气无所生,即不克壮气之原;肺虚则气无由藏,又不克充气之府。曰少者,犹言所剩无多,虚虚怯怯,非如短气之不相接续也。

《赤水玄珠·哮喘门·哮喘辨》:哮之与喘,极须分别。疑似之间,虚实攸系,非细务也。夫哮以声响名,喉中痰盛,胶塞肺窍,气道蹇滞,呼吸不畅,喉中如水鸡之声,故气高而喘,心热而烦,抬其肩,撷其项,不能屈体而拾物,贴席而伏枕也。原其痰火内郁,外被风寒,束其皮腠,肺气为之不利,皆上壅胸喉。斯乃有余之疾,虽多日不食,亦不死。治惟调气、豁痰、解表。盖痰出而声自寝也。顾喘以气息言,喉中无痰,气促不相接续,有虚有实。仲景云:汗出如油,喘而不休者,死。故前人治法,有补有泻,是故不可与哮同日而语也。

《赤水玄珠·喘门·喘与短气辨》:短气者,气急而不能相续者是也,似喘而非喘。若有喘上冲,而实非气上冲也。夫喘者,张口抬肩,摇身滚肚,谓之喘也。气上冲者,腹里时时气上冲也。所谓短气者,呼吸虽数,而不能相续,似喘而不摇肩,似呻吟而无痛者,此短气也。经所言短气者,众实为难辨,愚师莫识,误者多矣。要识短气之真者,气急而短促,谓之气短者是也。

《张氏医通·诸气门上·喘》:喻嘉言曰:喘病无不本于肺,惟兼三阴者为最剧,而三阴又以肾为最剧。有此证者,首重在节欲,收摄肾气,不使上攻可也。故喘病兼少阴肾者为最剧,肾火动则水气升;其次则太阴脾,脾火动则湿气升;又次则厥阴肝,肝火动则风气升,是故治喘以治火为先也。然浊气既随火而升,火降而气不降者,何耶?以浊气虽居于下,而肺之窠囊,可以侨寓其中,转使清气逼处不安。是虽以治火为先,然治火而不治痰无益也。治痰而不治窠囊之痰,虽治与不治等也,惟姜汁、竹沥可以透窠囊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