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问耳目
《灵枢·海论》: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灵枢·决气》: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灵枢·口问》: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
《医学入门·卷五》:耳鸣乃是聋之渐。
《景岳全书·杂证谟·耳证》:凡暴鸣而声大者多实;渐鸣而声细者多虚;少壮热盛者多实;中衰无火者多虚,饮酒味厚,素多痰火者多实;质清脉细,素多劳倦者多虚。
《医学心悟·耳》:凡伤寒邪热耳聋者,属少阳证……若病非外感,有暴发耳聋者,乃气火上冲,名曰气闭耳聋……若久患耳聋,则属肾虚,精气不足,不能上通于耳。
《医贯·耳论》:耳鸣以手按之而不鸣,或少减者,虚也;手按之而愈鸣者,实也。
《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瞳神乃照物者……乃先天之气所生,后天之气所成,阴阳之妙用,水火之精华,血养水,水养膏,膏护瞳神,气为运用,神则维持。
《素问·五脏生成》:徇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
《灵枢·决气》: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
《灵枢·经脉》:督脉……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目运者,为志先死;志先死,则远一日半死矣。
《明医杂著·续医论·耳鸣如蝉》:耳鸣证,或鸣甚如蝉,或左或右,或时闭塞,世人多作肾虚治,不效。殊不知此是痰火上升,郁于耳中而为鸣,郁甚则壅闭矣。若遇此症,但审其平昔饮酒厚味,上焦素有痰火,只作清痰降火治之。大抵此症多先有痰火在上,又感恼怒而得,怒则气上,少阳之火客于耳也。若肾虚而鸣者,其鸣不甚,其人多欲,当见在劳怯等症。
《四诊抉微·问诊·问耳》:耳虽少阳之经,而实为肾脏之官,又为宗脉之所聚,问之非惟可辨虚实,亦且可知生死。
凡人之久聋者,此一经之闭,无足为怪,惟是因病而聋者,不可不辨。其在《热论篇》则曰:伤寒三日,少阳受之,故为耳聋。此以寒邪在经,气闭而然。然以余所验,则未有不因气虚而然者。《素问》曰:精脱者耳聋。仲景曰:耳聋无闻者,阳气虚也。由此观之,则凡病是症,其属气虚者十九,气闭者十一耳。
聋有轻重。轻者病轻,重者病重。若随治渐轻,可察其病之渐退也,进则病亦进矣;若病至聋极,甚至绝然无闻者,此诚精脱之症。
《景岳全书·传忠录·十问篇》:耳虽少阳之经,而实为肾脏之官,又为宗脉之所聚,问之非惟可辨虚实,亦且可知死生。凡人之久聋者,此一经之闭,无足为怪,惟是因病而聋者,不可不辨……聋有轻重,轻者病轻,重者病重,若随治渐轻,可察其病之渐退也,进则病亦进矣。若病至聋极,甚至绝然无闻者,此诚精脱之证,余经历者数人矣,皆至不治。
《审视瑶函·内外二障论》:眼乃五脏六腑之精华,上注于目而为明。如屋之有天窗也,皆从肝胆发源,内有脉道孔窍,上通于目而为光明。如地中泉脉流通,一有瘀塞,则水不通矣……至目日昏,药之无效,良由通光脉道之瘀塞耳。
《杂病源流犀烛·目病源流》:雀目者,日落即不见物也,此由肝虚血少,时时花起,或时头痛,久则双目盲……亦有生成如此,并由父母遗体,日落即不见物。
《杂病源流犀烛·耳病源流》:然耳聋者,音声闭隔,竟一无所闻者也,亦有不至无闻,但闻之不真者,名为重听。其症之来,或由风气壅耳,常觉重听,头目不清,或由肾经热,致右耳听事不真,不得竟为耳聋……若乃耳鸣者,聋之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