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献】

【古代文献】

《子午流注针经·流注指微针赋》:疾居荣卫,荣者血也,卫者气者,由肠胃受谷化血气所为也。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筋通腠理;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阴阳以张,因息乃行,行有纪纲,周有道理,与天合同,不得休止,切而调之。调护失度,致生其疾。疾者,百病之总名也。百病之始,缘因风寒暑温饥饱劳逸而得之,或起于阴,或起于阳,所伤各异,虚实不同。或著孙脉,或著络脉,或著经脉,或著于冲、任脉,或著于肠胃之膜原,邪气浸淫,不可胜论。

《理瀹骈文·序》:人在气交之中,凡呼吸吐纳之气,皆天地之元气也。其或疾风暴雨,祁寒溽暑,山岚瘴疠之所触迕,以及情志之自贼,饥饱劳役之伤,卒暴之变,元气因之而戕,则病生焉。

《医宗说约·问诊论》:如至病家,问其泻痢,以知其泻痢;问其寒热,以知其寒热,则浅矣!必非古人之意也。即至病家,同其病起于何日?曾食何物?曾有怒劳、房欲等事?及问初起何症?后变何病?今口渴思饮否?喜热喜冷否?口中淡苦否?思食否?胸中宽否?腹中有无痛处否?大小便如常否?足冷暖否?及平日劳逸喜怒忧思,并食何物?种种问法,实为活人之捷径。然以此而尽古人问而知之之义,尤未也。

予于静定之中,若有所悟。盖今人之病,如咳嗽、发热、泻痢诸病,俱病之总名也。一症之中,各有火、有寒、有痰、有气、有虚、有实,致症之原不同。因此一问,舍病名而治病原,庶合古人之心也。昔丹溪翁名擅千方,亦不过症分出寒热、虚、实、痰、火、血、气等件,随症调治。

《王氏医存·浮沉迟数均不可泥》:表有风、寒、热、燥者,脉浮。而虚弱之病至阳脱时,久病临危时,脉皆浮。病在脏者,脉沉。而暴怒者、腹痛极者、水肿者、瘟疫汗不能出者,脉皆沉。寒病脉迟。而伤暑、滞食、困水及冷风迫汗,凝滞其气血者,脉皆迟。热证脉数。而内痛甚者、汗将出者、虚阳将越者,及泻痢、疮疡、初产、喘咳,脉皆数。故须参之望、闻问以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