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证辨证研究的现代科学设计
“方证相关”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其科学内涵的阐释已成为中医药现代研究的热点之一。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总结和整理方证辨证经验,阐释方证相关性及其疗效机制,有助于规范方证的临床诊断依据以准确地表达方剂治法所针对的病机。实现方证辨证的规范化,对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及中药研发都有重要意义。方证辨证研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方剂与证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对应关系,其理论首创于《伤寒论》,所谓有是证用是方(药),强调了方剂对证候治疗的针对性,提高了临床辨证论治水平及疗效。而临床上治疗某一证的有效方剂常有多首,一首方剂亦可治疗多种证候,表现为方剂与证之间的不同程度或不同角度的对应关系,疗效的高低取决于方剂与证之间的相关程度。因此,方证相关是辨证论治思想的必然要求,在理论上与中医辨证论治并不矛盾。方证辨证研究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坚持证候与治法方药的统一性,探求能针对疾病某一病理变化的个性或特异性药物,即阐明不同治法例方治疗同一疾病及相同治法例方治疗不同疾病取效的科学基础,是中医学与现代科学沟通的重要途径。
2.选择典型方证研究 一些在临床反复应用并确证有效的经方、成方多与特定证候有较明确的对应关系,有确切的配伍特点和理论基础。因此,有效经典方是“方证相应”与辨证体系间沟通的桥梁。选择典型方证研究,一是其疗效确切且配伍精当,药味或药量稍有变动,其主治病证即随之而变,如桂枝汤与小建中汤及其变方,所治证候大不相同,可以灵敏反映证候病机。二是后世方剂多由经方演化而来,多为一些基本方(经典方)的组合,故方证对应研究宜以经典有效方为主体。典型方证选择通常要要遵循以下两点:第一,方的药味构成精炼,有明确的君、臣、佐、使配伍规律,而且经过历代临床应用疗效可靠、作用明确,具有扎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第二,病证诊断要清楚,要有明确的辨证标准。总之,经典名方方证辨证研究更符合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更能反映中医学理、法、方、药的辨证体系,比单纯研究证候更具可行性。
3.基于循证医学思维的研究设计 方证辨证体系的完善需要从大规模临床研究结果中归纳和提炼。中医学基于“方证相应”思想,几千年来已积累了丰富的方证辨证经验并进行了详尽的归纳总结。方证研究的目的除了用现代检测指标验证方证对应治疗的有效性、探索方证运用的规律外,还需找出现代检测指标与中医四诊信息之间的关联关系,建立集中医传统四诊采集的外在、宏观信息与运用现代科学手段检测的内在、微观信息于一体的整合的方证辨证体系。因此,把握方证对应的内涵,借鉴循证医学思维设计具有中医特色的临床试验方案是决定方证辨证研究质量的关键,对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扩大辨证论治范围并丰富中医理论都有重要意义。
4.以方测证研究 “以方测证”是一种从方证到理法的逆向推理思维方式。无论是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还是卫气营血、三焦辨证,最后都要落实到方药上。只有通过方药疗效的反证,方能验证辨证的正确与否。以方测证强调了方剂对证候治疗的针对性,基于方剂疗效观察,可证实证候分类具有一定的科学基础,也可为阐明部分证候的机制研究提供客观依据。而通过方证的对应关系设计动物模型,也为找到方与证相应的现代病理生理模型与药理学的结合点提供了可能。
此外,基于方证对应的以方测证研究有助于中医证候评价标准的制订。证候标准确定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可靠的方法证明证候本身,只有疗效才是金标准。因而,对于方证对应疗效确切的病例,可认定其证候辨识准确,故可基于这些病例的证候表现建立评价标准,并借助“以方测证”的思路,不断重复循环验证使之完善,从而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及疗效。
5.病证结合研究 病证结合,包括了中医的病与证的结合和西医的病与中医证的结合两类。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以辨病脉证并治为篇名,提出“病下系证,证下列方,方随证出,随证治之”,确定了以病为纲、以证为目的辨病辨证、病证结合的中医治疗思想。但中医的“病”多是根据疾病的部位及特征性症状(如头痛、咳嗽)或体征(如黄疸、积聚)命名,缺少规范及标准。现代医学的疾病则有明确的限定标准,故可以之界定证候的研究范围,探求疾病过程中证候的演变规律。因此,目前临床常用的是在西医辨病基础上的中医辨证论治研究。
辨证体现了中医对疾病现阶段本质的认识,是处方用药的依据及方证相关中证的重要内涵之一。辨病则是从不同角度对疾病整体的认识,是更高层次的总结与归纳。病证结合是全面认识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转归的思维方法。基于病证结合进行方证对应辨证研究,或以病统证,或以证统病,可以对病证有更全面的认识。随着不同功效方剂治疗相同疾病取效的病理生物学基础研究的深入与作用特征的进一步明确,可为临床病证结合的研究提供思路及方向。
6.建立病-证-方-效结合的研究范式 探索确有疗效方剂的物质基础、作用机制以及疗效评价标准是方剂研究的关键问题,而证候病机及其与疾病和方剂的相关性,则是证候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方证辨证研究有助于阐明不同方剂针对相同疾病的不同作用机制,阐明现代医学疾病的主要中医病机。故上海中医药大学刘平等从中医理、法、方药的一致性及方证对应、以方测证角度,提出了“病-证-方-效”结合的研究策略,即以明确的疾病诊断标准为限定范围,以静(方)制动(证),以简(方)驭繁(证),以已知(方)探索未知(如证候模型)。基于复杂、动态的思维方法与设计思路,采用不变的手段(方剂)设立参比体系,不断通过方药疗效的反证,以探索复杂、变化(证候)的本质规律,建立病-证-方-效结合的研究范式。唯有以证为核心,病证结合、方证相关,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遣方用药,提高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