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经》中脉诊的研究
《难经》成书于汉代,亦为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以阐明解注《黄帝内经》为要旨,同时形成自己的理论特色。尤其是脉诊方面,占全书的四分之一。张登本研究《难经》,归纳出在脉诊的基础上,从整体观出发,强调诸诊合参;并认为独取寸口的诊脉法为《难经》首创,其在继承《黄帝内经》的寸口诊脉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难经》的寸口诊脉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寸口诊法的先驱。刘艳等亦认为《难经》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并分析其机制,首创寸、关、尺三部定位,并拟定寸、关、尺相应的脏腑经络,拓新三部九候的含义及其所主,重视诊脉之“浮沉诊法”及尺部脉,重视脉证相参的辨证,重视“四时脉”,提出积聚痼疾脉象等九方面。李霞等认为《难经》中脉诊理论反映出中医人体机体的整体观、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是脉证相参的辨证整体观。李灿新认为《难经》中对于脉位的“轻重”“浮沉”论述详细,以轻重知浮沉。平人脉五脏之平脉有浮沉之别,尺寸平脉当应浮沉,四时平脉,浮沉有别,浮沉之脉可分阴阳(《难经》对平脉的浮沉十分注意其“度”的把握,不可“太过”或“不及”);患者脉位的浮沉可诊断阴阳之偏颇、脏腑之虚实、气血之盛衰、判断预后,脉位的浮沉亦与病、色相应。麦舒桃对《难经》中关于描述浮脉的形态、正常表现、临床意义等进行了整理及探析。王东生等通过对《难经》切脉三菽、六菽、九菽、十二菽、至骨轻重不同力学现象的分析,认为切脉轻重反映了体内的血管振动和血液流动时的物理现象,脉诊的实质是血流状态。《难经》中设五种不同的轻重诊脉手法,是为了分析与叙述的方便,在实际应用上,是自上而下逐渐加大用力,直到求得所需的各项内容为止。段延萍等通过研究比较《黄帝内经》《难经》寸口脉诊的机制,认为在《黄帝内经》中,寸口脉形成的基础是经络和五输穴,脏腑功能相互配合是“寸口”诊脉形成的理论基础。《难经》做了寸口脉机制的补充,寸口是“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是原气反映于外的部位。《黄帝内经》《难经》对寸口脉的形成的机制相互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