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经络辨证
2025年08月10日
第十章 经络辨证
经络辨证,是以经脉及其所联系的脏腑的生理病理为基础,辨析疾病发生的原因、性质、病机及其部位所属的诊断方法。划分病变所在的经络部位源于《黄帝内经》,后世多有发挥。《灵枢·经脉》载有十二经病证,奇经八脉病证则以《素问·骨空论》《难经·二十九难》及李时珍《奇经八脉考》论述较详,至今仍为经络辨证的依据。
经络辨证依据患者所患病证反映的症状体征,视其所病部位与某一经脉某一脏腑的关系,便可判断所患病证属于何经、何脏、何腑,对于求其所属,是极为重要的。例如手太阴肺经与足少阴肾经同样都可出现喘咳症状,由于手太阴经脉直属于肺,喘咳由肺发生,不难理解。但是,足少阴肾经为什么又会发生喘咳呢?根据经络辨证原理,足少阴肾经在体内循行的部位有一支脉是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所以肾经病变时也会发生喘咳。临床上可根据两经不同的其他症状来辨别喘咳属肺、属肾。肺经的喘咳,往往兼见肺胀、胸闷、缺盆中痛等症;而肾经的喘咳,则往往兼见口热舌干咽肿或咽干咽痛等症。由此可见,当同一症状要判断它是由某一脏腑或某一经脉的特发病变时,应从同时并见的若干症状,或先后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对照经脉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经络与脏腑之间的直属或联络关系,才能判断这一症状是属于某经的病变。掌握了症状所属,就可以推求出原因、病机与病名。所以《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经络辨证包括十二经脉病证与奇经八脉病证两部分。由于经络病证常可并见于脏腑气血的病证中,因此,经络辨证是对脏腑辨证的补充,临床应用时应互相参照,在针灸、推拿(按摩)等治疗方法中,更应注意经络辨证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