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气营血辨证的发展概要

二、卫气营血辨证的发展概要

卫气营血辨证是温病学基本理论的核心内容。有关卫气营血辨证的创立,历代众多医家的论述发挥功不可没。《黄帝内经》为卫气营血辨证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如《灵枢·营卫生会》认为:“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灵枢·本脏》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素问·痹论》指出:“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灵枢·邪客》曰:“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难经·三十难》曰:“其清者为荣,浊者为卫,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汉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也记载了卫气营血的相关内容。隋代巢元方对温病血证的病机做了深刻的分析。唐代孙思邈记载了四时温病诸方,立清热解毒和凉血解毒法,为温病治气和治血开治疗的先河。罗天益的《卫生宝鉴》已从邪热在气在血的不同方面进行遣方用药,具体提到了外感病的气分热、血分热而分别用白虎汤和桃红承气汤治疗。吴又可在《温疫论》提出:“邪之伤人也,始而伤气,继而伤血,继而伤肉,继而伤筋,继而伤骨。”“热到膀胱,小便赤色。邪到膀胱,干于气分,小便胶浊;干于血分,溺血蓄血……”同时他强调:“凡疫邪留于气分,解以战汗,留于血分,解以发斑。”

叶天士则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在六经辨证的启迪下,汲取前人成就,并结合长期的临床经验,进而明确提出了卫气营血辨证。叶天士以“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十二字为纲领,概括了外感温邪的侵入途径和深入之后的变化,并用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四个由浅而深的层次来概括温邪在人体内的传变过程。四个层次的传变次序是“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病邪由表入里是以卫气营血为层次而逐渐深入的。它弥补了六经辨证的不足,完善并丰富了中医对外感病的辨证方法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