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疼痛的部位
问疼痛的部位,可通过机体各部位与脏腑经络的相互联系性以了解病理发生的位置所在。
1.头痛 是指整个头部或头的前后、两侧及顶部疼痛。头为诸阳之会,元神之府,脑为髓海。肾主骨生髓充脑。头部与十二经脉、奇经八脉都相关联,尤其三阳经脉均上行于头。所以,根据头痛部位,可确定病在何经、何脏(表3-2)。如头后痛连项者,病属太阳经;头两侧痛者,病属少阳经;头前额连眉棱骨痛者,属阳明经;颠顶痛者,属厥阴经;头痛连齿者,属少阴经等。
表3-2 头痛

头痛有虚实之分。凡外感风、寒、暑、湿、燥、火或瘀血、痰浊、郁火、阳亢、癥积、寄生虫等所致者,多属实证;凡气血阴精亏虚,不能上荣于头所致者,多属虚证。临床应根据病史、兼症及头痛的性质,辨别头痛的原因。
2.胸痛 是指胸部正中或偏侧疼痛。胸位属上焦,内藏心肺。心肺异常,或因外邪侵袭,或痰瘀水气内阻或胸中阳气不足、气机不畅等,均可产生胸痛。如胸前“虚里”部位(左乳下,心尖搏动处)作痛,或痛彻臂内,病位多在心,多伴有心病常见症,如心悸、怔忡等;胸膺部位作痛,病位多在肺,常伴有咳喘、气短等肺疾。
3.胁痛 是指胁的一侧或两侧疼痛。肝胆居于右胁部,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循行经过两胁部位,故胁痛多与肝胆病变密切相关。如胁肋胀闷疼痛,多为肝胆气滞或肝胆湿热;胁肋刺痛者,多属于气滞血瘀证。
4.脘痛 脘部,是大腹部正中央偏上剑突下,是胃所居之处,故称“胃脘”。胃脘痛或胀,是胃病的基本表现,常常伴有呕吐、恶心等胃腑失和,胃气上逆之象。比如胃脘胀痛,伴呕吐酸腐者,多为饮食积滞;若胃脘不适疼痛,伴喜暖畏寒、泛吐清水者,则多为脾胃虚寒。
5.腹痛 腹部的范围较广,可分为大腹、小腹、少腹等部位。横膈以下,肚脐以上为大腹,包括胃脘部、左上腹和右上腹,内应于脾胃与肝胆;脐以下至耻骨毛际以上为小腹,属肾、膀胱、大肠、小肠、胞宫;小腹两侧为少腹,是足厥阴肝经经过之处。临床问腹痛常与按诊密切配合,查明疼痛的确切部位,以判断病变所属脏腑。
胸胁脘腹乃五脏六腑之宫城,若其疼痛发生,则多为寒凝、气滞、痰阻、血瘀,脏腑气血受阻而成不通则痛;或因于机体阴阳、气血不足,脏腑经脉失养所成不荣则痛。
6.背痛 背部中央为脊骨,督脉行于脊里,脊背两侧为足太阳膀胱经所过之处,两肩背部又有手三阳经分布。故脊痛不可俯仰者,多因督脉损伤所致;背痛连及项部,多属风寒之邪客于太阳经腧;肩背作痛,多为风湿阻滞,经气不利。
7.腰痛 是指腰脊正中或腰部两侧疼痛。腰部中间为脊骨,两侧为肾所在部位。临床结合按诊,询问患者腰部两侧有无叩击痛,作为肾病诊断的重要指征。如腰脊中间或腰骶部疼痛,多属寒湿痹证,亦有因瘀血阻络,或肾虚所致者;若腰痛以两侧为主,则多属肾虚;腰脊疼痛连及下肢者,多属经脉阻滞;腰痛连腹,绕如带状,为带脉损伤。
8.四肢痛 是指四肢部位疼痛,痛在肌肉、关节,或经络、筋脉等。关节疼痛,屈伸不利者,见于痹证,多因风寒湿邪侵袭,或因湿热蕴结,阻滞气血运行所致。四肢肌肉作痛,多因脾胃虚损,水谷精微不能布达四肢。若独见足跟或胫膝酸痛者,多属肾虚,多见于年老体衰或产后体虚之人。
9.周身痛 是指头身、腰背、四肢等部均觉疼痛。临床应注意询问疼痛时间、病程长短以辨虚实。一般来说,新病周身疼痛,多属实证,以感受风寒湿邪居多;若久病卧床不起而周身作痛,多属虚证,乃气血亏虚,失其荣养所致。
对于背部、腰部以及肢体发生的疼痛,大多与风寒湿等外邪入侵有关,也有因气血阴阳不足而机体失养所成,此外还应考虑心理因素的影响(表3-3)。
表3-3 全身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