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诊的原理和意义

一、按诊的原理和意义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全身的病理变化又可反映于局部。按诊是切诊的重要组成部分,按诊所获得的信息可以补充和完善望、闻、问诊所获资料,例如按诊不仅可以进一步确定望诊之所见,补充望诊之不足,亦可为问诊提示重点,特别是对脘腹部疾病的诊断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望、闻、问诊法运用的基础上,通过按诊可以更进一步深入探明疾病的部位、性质和程度,为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重要依据。

按诊运用于诊病和辨证由来已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对按诊有许多记载。如《素问·调经论》曰“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指出了临床上实证多为拒按,虚证多为喜按。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对按诊的记述更多,并将胸腹部按诊作为辨别病证的重要依据。清代以后,许多医家对按诊也十分重视,在许多医书中就列有关于按诊的专门论述,拓宽了应用范围。如俞根初《通俗伤寒论》就设立按胸腹专篇,详尽记载了内痈、肝痈、虫病及虚里等按诊方法,简便实用。后世医家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不断充实和发展,使中医按诊成为独具特色而又简便易行的诊察方法,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值得注意的是,按诊应根据望诊、闻诊、问诊等采集的情况,有目的地进行,并结合患者的异常感觉和形态变化,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做出较为正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