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脾胃病辨证
《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脾部》:脾藏意,属土,为万物之母,主营卫,主味,主肌肉,主四肢。本病:诸湿肿满,痞满噫气,大小便闭,黄疸痰饮,吐泻霍乱,心腹痛,饮食不化。标病:身体肤肿,重困嗜卧,四肢不举,舌本强痛,足大趾不用,九窍不通,诸痉项强。
《脾胃论·脾胃盛衰论》: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
《难经·四十九难》:饮食劳倦则伤脾。
《奇效良方·宿食内伤门》:脾胃一伤,则真元之气败坏,致生诸虚百疾而夭人寿。
《备急千金要方·脾脏上》: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针灸大成·足太阴脾经穴歌》:人惟饮食不节,劳倦过甚,则脾气受伤矣。脾胃一伤,则饮食不化,口不知味,四肢困倦,心腹痞满,为吐泄,为肠澼。
《丹溪心法》:人之一身,脾胃为主。人惟饮食不节,起居不时,损伤脾胃,胃损则不能纳,脾损则不能化,脾胃俱损纳化皆难,元气斯弱,百邪易侵,而饱闷、痞积、关格、吐逆、腹痛、泄痢等症作矣。
《医方论·平胃散》:人非脾胃无以养生。饮食不节,病即随之,多食辛辣则火生,多食生冷则寒生,多食浓厚则痰湿俱生,于是为积累,为泻痢,种种俱见。
《医统正脉全书·活人书·呕吐哕》:盖脾之本性喜温恶寒,喜燥恶湿,喜香恶臭,喜通恶滞。若或虚寒不能营运,湿痰食积稽留,则致饮食不思而难进,虽进而难消,于是呕恶吞酸、倒饱嗳腐、肠鸣泄泻、浮黄肿胀诸症悉起。
《症因脉治·脾虚泄泻》:脾虚泻之症,身弱怯冷,面色萎黄,手足皆冷,四肢倦怠,不思饮食,时时泻薄,此脾虚泻也。脾虚泻之因,脾气素虚,或大病后,过服寒冷,或饮食不节,劳伤脾胃,皆成脾虚泄泻之症。脾虚泻之脉,脉多微弱,或迟而缓,或迟而涩,和缓易治,弦急为逆。
《素问·厥论》:太阴之厥,则腹满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
《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中结硬。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济生方·脾胃虚寒论治》:夫脾者,足太阴之经,位居中央,属乎戊己土,主于中洲,候身肌肉,与足阳明胃经相为表里。表里温和,水谷易于腐熟,运化精微,灌溉诸经。若饮食不节,或伤生冷,或思虑过度,冲和失布,因其虚实,由是寒热见焉。方其虚也,虚则生寒,寒则四肢不举,食饮不化,喜噫吞酸,或食即呕吐,或卒食不下,腹痛肠鸣,时自溏泄,四肢沉重,举多思虑,不欲闻人声,梦见饮食不足,脉来沉细软弱者,皆虚寒之候也。
《金匮翼·飧泄》:飧泄,完谷不化也。脾胃气衰,不能腐熟水谷,而食物完出。经所谓: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是也。又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者,谓阳气虚则下陷也。
《明医指掌·赤白浊精滑梦遗》:脾虚则化气不清,而分注于膀胱者,亦混浊而稠厚。
《金匮翼·中虚脱血》:中者,脾胃也。脾统血,脾虚则不能摄血,脾化血,脾虚则不能运化。是皆血无所主,因而脱陷妄行。其血色不甚鲜红,或紫或黑,此阳败而然,故多无热证,而或见恶心呕吐。宜理中汤温补脾胃,中气得理,血自归经矣。
《寿世保元·健忘》:思虑伤脾,不能摄血,致血妄行,或吐或下,或健忘,怔忡,惊悸,不寐,发热盗汗,或心脾伤痛,嗜卧少食,大便不调,或血虚发热,或肢体重痛,妇女月经不调,赤白带下。
《金匮翼·阳虚失血》:阳虚失血者,脾胃气虚,不能固护阴气也。《仁斋直指》云,血遇热则宣流。故止血多用凉剂,然亦有气虚挟寒,阴阳不相为守,荣气虚散,血亦错行,所谓阳虚阴必走是耳。外证必有虚冷之状,其血色必黯黑而不鲜,法当温中,使血自归经络。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伤寒发汗已,身目发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伤寒指掌·湿证》:寒湿,脉沉迟而濡,身无热,但吐泻,口不渴,小水清利,身痛重看,或手足肿痛者,为寒湿。
《医醇义·诸痛》:脾本湿土,寒邪乘之,寒与湿凝,是为重阴,脘下至当脐胀满作痛。
《医林绳墨·湿热方论》:湿热者,因湿而生其热也,脾土为之病也,何也?脾属土,而土尝克水。湿者,水之象也,郁于中宫,化而为热,故曰湿热。其症头眩体倦,四肢无力,中气不清,饮食不进,小便黄浊,大便溏泄。此脏腑因湿之所伤也,其脉濡而缓,甚者发热恶寒,自汗时出,其脉濡而数。
《灵枢·小针解》:言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
《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脏腑虚实标本寒热用药式·胃部》:胃属土,主容受,为水谷之海。本病:噎膈反胃,中满肿胀,呕吐泻痢,霍乱腹痛,消中善饥,不消食,伤饮食,胃管当心痛,支两肋。标病:发热蒸蒸,身前热,身前寒,发狂谵语,咽痹,上齿痛,口眼斜,鼻痛,鼽衄,赤齄。
《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胃者,仓廪之官,主纳水谷。胃火不足,则不思食,食入不化,良久仍然吐出。水停胸膈,寒客胃中,皆能呕吐不止。胃火炎上,则饥不能食,拒隔不纳,食入即吐,津液枯竭,则成隔食,粪如羊屎。火甚则结硬,胃家实则谵语,手足出汗,肌肉潮热,以四肢肌肉,皆中宫所主故也。其经行身之前,至面上,表证目痛鼻干,发痉不能仰。开窍于口,口干咽痛,气逆则哕。又与脾相表里,遗热于脾,则从湿化,发为黄疸。胃实脾虚,则能食而不消化。主燥气,故病阳明,总系燥热。独水泛水结,有心下如盘等证,乃为寒病。胃之大略,其病如此。
《笔花医镜·胃部》:胃之寒,唇舌必白,脉右关必沉迟。其症为胃脘痛,为呕吐,为霍乱,为吞酸嗳腐。胃之热,唇舌红,口臭,脉右关必洪数,其症为三消,为嘈杂,为吐血,为齿痛,为黄胖而肿,为自汗,为舌黑燥渴,为发斑疹,为便闭,为呃逆,为头痛。
《医学正传·胃脘痛》:《内经》曰: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多风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复食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自郁成积,自积成痰,痰火煎熬,血亦妄行,痰血相杂,妨碍升降。故胃脘疼痛,吞酸嗳气,嘈杂恶心,皆噎膈反胃之渐者也。
《灵枢·师传》: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
《血证论·饮食》:夫人之所以能化食思食者,全赖胃中之津液。
《临证指南医案·脾胃》:凡遇禀质木火之体,患燥热之症,或病后热伤肺胃津液,以致虚痞不食,舌绛咽干,烦渴不寐,肌燥热,便不通爽,此九窍不和,都属胃病也。
《医醇义·痿》:经曰: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脾与胃皆属土而分燥湿,湿土既热,则燥土更烈,故胃干而渴。热郁于内,则脾阴耗损,故肉不仁而痿也。
《医林绳墨·伤饮伤食》:若有宿食停滞不行而发热者,两寸关脉必沉滑有力。其症必恶食,必嗳气吞酸,或恶闻食气,或欲吐不吐,或恶心呕逆,或短气痞闷,或胃口遇食作疼,手按肚腹作痛,此其候也。
《时病论·食泻》:食泻者,即胃泻也。缘于脾为湿困,不能健运,阳明胃腑,失其消化,是以食积太仓,遂成便泻。其脉气口紧盛,或右关沉滑。其证咽酸嗳臭,胸脘痞闷,恶闻食气,腹痛甚而不泻,得泻则腹痛遂松,当用楂曲平胃法治之。
1.脾气虚证
《杂病源流犀烛·肿胀源流》:痞满,脾病也,本由脾气虚,及气郁不能运行,心下痞塞满。
《症因脉治·泄泻论》:脾虚泻之因,脾气素虚,或大病后,过用寒冷,或饮食不节,劳伤脾胃,皆成脾虚泄泻之症。
《明医指掌·水肿》:人借水谷以生,谷赖脾土以化。若脾土虚,则不能制水,故传化失常,肾水泛溢反得以渍脾土,于是三焦停滞,经络壅塞,渗于皮肤,注于肌肉,而发浮肿。
《读医随笔·痰饮分治说》:痰则无论为燥痰,为湿痰,皆由于脾气之不足,不能健运而成者也。盖水谷精微,由脾气传化达于肌肉而为血,以润其枯燥,达于筋骨而为液,以利其屈伸。今脾气不足,土不生金,膻中怯弱,则力不能达于肌肉,而停于肠胃,蕴而成痰矣。
《张氏医通·劳倦》:脾胃虚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
2.脾阳虚证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脾胃经虚实寒热证治》:脾虚寒病,泄泻,腹满,气逆,呕吐,心烦不得卧,肠鸣,虚胀,饮食不消,劳倦,虚羸,喜噫,四肢逆冷,多卧少起,情意不乐。
《寿世保元·泄泻》:一人病泄,每至五更辄即利,此肾泄也,用五味子散数服而愈。因起居不慎,泄复作,年余不瘥,此命门火虚,不能生脾土,法当补其母,火者土之母也,遂用八味丸补其母。
3.脾虚气陷证
《赵李合壁》:妇人阴中突出如芝,或挺出数寸,谓之阴挺,其因有气虚下突者。
4.脾不统血证
《金匮要略心典·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下血先便后血者,由脾虚气寒,失其统御之权,而血为之不守也。
5.寒湿困脾证
《症因脉治·黄疸论》:阴黄之因,或热病后,过用寒凉,或真阳素虚,太阴阴寒凝结,脾肾交伤,则阴黄之症成矣。
《东医宝鉴·脾脏》:水肿由脾虚湿胜,凝闭渗道,水渍妄行,故通身面目手足皆浮而肿,皮薄而光,手按成窟,举手即满是也。
《临证指南医案·疸》: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
6.湿热蕴脾证
《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此由酒食过度,腑脏不和,水谷相并积于脾胃,复为同湿所传,瘀结不散,热气郁蒸,令身体面目及爪甲小便尽黄。
《临证指南医案·疸》: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与胃之浊气共并,上不得越,下不得泄,熏蒸遏郁,侵于肺则身目俱黄,热流膀胱,溺色为之变赤,黄如橘子色。
《症因脉治·肿胀总论》:湿热身肿之症,身热目黄,小便赤涩,胸腹胀闷,四肢黄肿,口渴心烦,此湿热作肿,即阳水肿之症也。
7.胃阴虚证
《温病条辨·中焦篇》:阳明温病,下后汗出,当复其阴,益胃汤主之(注:此阴指胃阴而言)。
《临证指南医案》:知饥少纳,胃阴伤也。
《张氏医通》:饥不能食,此证有二:一属胃中虚热,六君子加姜汁炒川连。一属阴火乘胃,六味丸加赤桂、五味。
8.胃阳虚证
《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9.胃实寒证
《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胃肠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
《症因脉治·胃脘痛论》:其人中气向寒,偶触时令之寒,则寒凝胃口而痛。
10.胃实热证
《景岳全书·呃逆》:皆其胃中有火,所以上冲为呃。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病机论》: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流而不腐,动而不蠹,故吐呕。酸者,胃膈热甚,则郁滞于气,物不化而为酸也。酸者,肝木之味,或言吐酸为寒者误也。
《症因脉治·呕吐论》:胃火呕吐之症,食入即吐,其味或酸或苦,五心烦热,夜卧不宁,口中干渴,二便阻涩,此胃火呕吐之症也。
11.气滞胃脘证
《症因脉治·气结腹胀》:气结腹胀之症,胸腹凝结作胀,胀而不休,或胸前饱闷,或小腹胀急。
《症因脉治·腹痛论》:气结腹痛之症,胸腹胀满,痛应心背,矢气则痛减,气闭则痛甚,服破气之药稍减,服补气之药则愈痛,此气结腹痛之症也。
12.食滞胃脘证
《丹溪心法·伤食》:阳明伤食,则气阻而脾不能化,则其病迁于脾,初起法当消食,食消则气通,而脾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