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特点、病理特点、体质、证、病
生命是一个时序的连续过程,疾病只是相对短暂的阶段,在不同的生命阶段,还存在不同的生理、病理特点和个体的差异,因此,健康状态囊括了体质、生理特点、病理特点、病、证等,它们彼此之间或有交集,但不能互相涵盖。所以,对状态的认识是把握健康与疾病的关键,状态的偏颇是疾病发生的内因,是决定疾病发展过程及证候演变的重要因素,决定证的转归和疾病的预后。
1.生理特点 生理特点是一种状态。不同性别、年龄所体现的生理特点不同,如“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1)小儿为稚阴稚阳、纯阳之体:《小儿药证直诀》言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为“稚阴稚阳”之体;朱丹溪倡导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刘完素主张“纯阳”之说。以上都说明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2)女子多郁:中医学认为“女子以血为本”“以肝为先天”。肝藏血,调畅气机,人体的正常活动均有赖于气血调和。女性一生中的经、带、胎、产容易耗伤精血,肝失所养,疏泄失司,气机不畅而为郁,但不同年龄段的女性症状不同。
(3)肥人多痰:元代朱丹溪提出“肥白人多痰湿”。清代《石室秘录》说:“肥人多痰,乃气虚也。虚则气不能运行,故痰生之。”强调肥人与痰的密切相关性。肥人常有多饮多食、嗜食肥甘厚味的饮食习惯和少动多静的作息特点,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脾胃受损,健运失职,则痰湿内生。
(4)瘦人多火:形体消瘦之人往往阴血不足,阳气偏盛,机体失于濡养滋润容易产生内热而“上火”,表现为瘦削、口舌易生疮、咽喉疼痛、五心烦热、小便黄、失眠烦躁等症。
(5)老年人的生理特点:老年人具有特殊的生理特点,如阴阳渐虚,气血渐亏,脏腑渐衰,功能渐减,形体渐弱;先天温煦无力,后天运化呆顿,生机由日益消索而渐趋绝灭。从阴阳的总体发展趋势看,其是有降无升,有减无增,当属纯阴之体。
2.病理特点 病理,是指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病理特点是病变的本质特征,可通过四诊收集的各种临床资料,结合理化指标、细胞因子、体液、基因等检查,对疾病的病性、病位、病机等进行分析判断。每一种疾病都有基本的病理特点,如消渴的基本病理是阴虚燥热,肺痨的基本病理是阴虚燥热、痨虫袭肺,泄泻的基本病理是脾虚湿盛等。
辨病治疗的核心是明确疾病(包括西医疾病)的基本病理特点。研究不同疾病的中医病理特点,能够为该病的治疗和干预提供依据。由于受个体差异、疾病复杂性、病变新久、传变、进退等因素的影响,尽管同一疾病存在相同的基本病理特点,但在不同个体、不同阶段所表现的证候不同。因此,一种疾病虽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型,但却夹杂着相同的病理特点。例如,冠心病的基本病理特点是心脉痹阻,它贯穿于冠心病的全过程,临床上有阳虚、气滞、血瘀、寒凝、痰阻等不同证型,这些类型中均兼有不同程度的血瘀病理变化。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不同病理特点的兼杂关系是不能回避的。研究发现,在疾病形成之前,机体常存在着某种病理变化趋势,这种病理特点同样也是疾病的易患因素之一。例如,高血压除与遗传因素、吸烟、饮酒、高盐饮食、精神应激等因素密切相关外,还可能与肾虚、肝郁、阳亢、血瘀、痰浊等因素有关,故从中医病理特点与疾病的关系出发,可以探讨该疾病的中医易患因素。
3.体质 体质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中医藏象学》对中医体质定义:人体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包括心理气质)和形态结构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体质的内涵包括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三方面。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生命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与疾病和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
体质分型是体质学说临床运用中的重要部分。《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曰:“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别其五色,异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灵枢·逆顺肥瘦》根据身体的形态不同将体质划分为肥人、瘦人、肥瘦适中之人及壮士。《灵枢·卫气失常》又将肥壮体型划分为膏型、脂型和肉型三种。后世医家丰富和发展《黄帝内经》的体质理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总结出“强人”“羸人”“盛人”“虚弱家”“虚家”“素盛今瘦”“阳气重”“其人本虚”等各种体质类型;张景岳将体质划分为阴脏、阳脏、平脏三型。
现代中医对体质的分型研究,多根据不同人群的体质表现特征、体质变化及与疾病的关系等方面做出分类。较有代表性的分类方法,如王琦的九分法,即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匡调元的六分法,即正常质、晦涩质、腻滞质、燥红质、迟冷质、倦质;何裕民的六分法,即强壮型、虚弱型、偏寒型、偏热型、偏湿型、瘀滞型。
4.证 “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病理本质所做的概括,是机体对致病因素的反应状态。“证”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在“证”形成之前存在着某种病理变化趋势,但尚未构成真正意义的证,是证的前兆,为“前证”,而“证”形成之后,大部分患者具有一定的临床表现(候),有一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不明显,据此,可分为无候之“潜证”和有候之“显证”。认真辨识“证”之“前证”“潜证”,并真正辨析“显证”之各种不同,是临证进一步准确立法、处方的前提。
临床上单一的证极其少见,大多数表现为证的相兼错杂,如已然证与前证兼见、显证与潜证并见。因此,把临床辨证简单化、单一化不可能反映疾病的全貌,也必然带来治疗的失误。如果仅仅注意到显证而不考虑潜证,则可能造成漏诊,如果把前证当作已然证则可能导致过度治疗。
前证、潜证、显证,三者在症状和体征上有差异,在病理程度上有轻重之别,采用传统的中医辨证方法很难进行鉴别,但借助证素辨证的原理和方法可以解决临床辨证的模糊性和证的兼夹性问题,如前证、潜证、显证可根据中医证素积分数值的高低来加以判断。然而目前的证素辨证多是对患者的临床四诊资料进行分析,较少对患者的理化检查等进行归类判断。所以,即使已确认存在明显的病理变化,若无可辨之外候,仍属于“潜证”范畴,可针对这种病理进行验证性治疗。例如,尿常规示红细胞“++”,这种理化指标实际上是机体病变的一种反映,也是状态表征,应该是与四诊资料具有同等甚至更重要的辨证依据和地位,但是如何将其纳入中医证素辨证范围,如何赋予它们一个中医证的含义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5.病 病是对疾病发生全过程的基本特点和规律的概括与抽象,疾病是一个纵向的渐进过程,疾病名称叫作病名。中医学本身有自己的病名,如麻疹、肺痨、消渴等。病有它的整个发生、发展及愈后全过程的基本状态特征和规律。中医和西医认识疾病的角度和思维不一样,中西医病名是不一样的,中医的病名不能等同于西医的病名。有人认为西医的糖尿病等同于中医的消渴,西医的肺结核就是中医的肺痨,这种归纳是不准确的,也许在某个特定阶段,或者对于某些特定的患者消渴表现出的状态可以诊断为糖尿病,但不等于说消渴就是糖尿病。我们现在开展中医的研究,经常要提病证结合,病证结合不能简单理解为西医的病再加上中医的证,或西医辨病中医辨证就是病证结合,这个“病”有西医的病也有中医的病,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来讲那可能是西医的病和中医的证结合,但是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病证结合是把中医的病和中医的证结合起来,这个概念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