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与胃病辨证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

脾胃共处中焦,经脉互为络属,具有表里的关系。脾升胃降,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输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统摄血液。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主肌肉与四肢,喜燥恶湿。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喜润恶燥。脾胃阴阳相合,升降相因,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精微物质的输布,化生气血,营养全身。

脾的病理变化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主运化的功能失常,致水谷的受纳与运化障碍,气血化源不足,水湿痰饮内生,临床常见腹胀、腹痛、食少纳呆、便溏、水肿等症状;二是统血功能失常,血不循经而溢出脉外,临床表现为多种慢性出血病证,如衄血、便血、崩漏等;三是升清功能失常,脾气不升,中气下陷,临床常见脘腹重坠、久泄脱肛、内脏下垂等症状。

脾病证候有虚实之分。虚证包括由饮食、劳倦、思虑过度所伤,或病后失调所致的脾气虚、脾阳虚、脾虚气陷、脾不统血等证;实证包括由饮食不节,或外感湿热或寒湿之邪,或失治、误治所致的湿热蕴脾、寒湿困脾等证。

胃病以受纳腐熟功能障碍,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为主要病变,多见食纳异常、胃脘痞满疼痛、恶心呕吐、嗳气、呃逆等症状。胃病也有虚实之分,多因饮食失节,或外邪侵袭,病久可导致胃的阴虚、阳虚,常见胃阴虚、胃阳虚、胃实热、胃实寒、气滞胃脘、食滞胃脘等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