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大肠病辨证

二、肺、大肠病辨证

《诸病源候论·气病诸候·短气候》:肺虚则气少不足,亦令短气,则其人气微,常如少气不足以呼吸。

《明医指掌·喘证》:若肺气太虚,气不能布息,呼吸不相接续,出多入少,名曰短气,此虚之极也。

《景岳全书·杂证谟·咳嗽》:若内伤之嗽,则其病来有渐,或因酒色,或因劳伤,必先有微嗽而日渐以甚,其证则或为夜热潮热,或为形容瘦减,或两颧常赤,或气短喉干,其脉轻者亦必微数,重者必细数弦紧。

《理虚元鉴·阴虚之证统于肺》:就阴虚成劳之统于肺者言之,约有数种:曰劳嗽,曰吐血,曰骨蒸,极则成尸疰。其症有兼嗽者;有竟从劳嗽起,而兼吐血者;有竟从吐血起,而兼劳嗽者;有久而成尸疰者;有始终只一症,而或痊或毙者。凡此种种,悉宰于肺治。所以然者,阴虚劳症,虽有五劳、七伤之异名,而要之以肺为极则。

《外台秘要》:肺痨热,损肺生虫。

《张氏医通·咳嗽》:外感咳嗽与阴虚咳嗽,尤宜辨晰。外感咳嗽则声盛而浊,先缓后急,日夜无度,痰涎稠黏而喘急;阴虚劳嗽则声怯而槁,先急后缓,或早甚,或暮甚,清痰少气而喘气也。

《临证指南医案·肺痿》:肺痿一症,概属津枯液燥,多由汗下伤正所致。夫痿者,萎也。如草木之萎而不荣,为津亡而气竭也。然致痿之因,非止一端。《金匮》云: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之,重亡津液,故令肺热干痿也。肺热干痿,则清肃之令不行,水精四布失度,脾气虽散津液上归于肺,而肺不但不能自滋其干,亦不能内洒陈于六腑,外输精于皮毛,其津液留贮胸中,得热煎熬,变为涎沫,侵肺作咳,唾之不已。故干者自干,唾者自唾,愈唾愈干,痿病成矣。

《伤寒指掌·风温》:凡温邪入肺,症见头疼,恶寒发热,口燥舌干,脉数。

《笔花医镜·肺部》:肺有里证,亦有表证,肺主皮毛故也。邪在表,右寸脉必浮,其症为发热,为喷嚏鼻塞,为咳,为嗽,为畏风,为胸满痛,为喉疼,为鼻燥。

《备急千金要方·肺虚实》:肺实热,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实者,手太阴经也。病苦肺胀,汗出若露,上气喘逆咽中塞如欲呕状,名曰肺实热也。

《伤寒指掌·喘》:若咳嗽口干,气逆而喘,而不头痛恶寒者,火邪在肺也。

《温热经纬·陈平伯外感温病篇》:风温证,身热咳嗽,口渴,下利,苔黄,谵语,胸痞,脉数。此温邪由肺胃下注大肠。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

《笔花医镜·肺部》:肺热之症,脉右寸必数,其症为目赤,为鼻衄,为咽痛,为吐血,为咳嗽浓痰,为酒积,为龟胸,为小便不利,为便血。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荣,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时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临证指南医案·燥》:燥为干涩不通之疾,内伤外感宜分。外感者,由于天时风热过胜,或因深秋偏亢之邪,始必伤人上焦气分。

《金匮翼·燥》:肺燥者,肺虚液少而燥气乘之也。其状咳甚而少涎沫,咽喉干,气哽不利。子和云:燥乘肺者,气壅不利,百节内痛,皮肤干燥,大便秘涩,涕唾稠黏。

《症因脉治·伤燥咳嗽》:伤燥咳嗽之症,口渴唇焦,烦热引饮,吐痰不出,或带血缕,二便带赤,喘急咳嗽,此伤燥咳嗽之症也。伤燥咳嗽之因,天行燥烈,燥从火化,肺被燥伤,则必咳嗽。伤燥咳嗽之脉,多见躁疾,或见数大,或见沉数,或见浮急。

《医醇img义·秋燥》:愚谓燥者干也,对湿言之也。立秋以后,湿气去而燥气来,初秋尚热,则燥而热;深秋既凉,则燥而凉。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小肠》:小肠主分泌水谷,为受盛之官。本病:大便水谷利,小便短,小便闭,小便血,小便自利,大便后血,小肠气痛,宿食,夜热旦止。标病:身热恶寒,嗌痛颔肿,口糜耳聋。

《血证论·脏腑病机论》:大肠司燥金,喜润而恶燥;寒则滑脱,热则秘结,泄痢后重,痔漏下血。与肺相表里,故病多治肺以治之;与胃同是阳明之经,故又借多治胃之法以治之。

《诸病源候论·大便病诸候·大便难候》:邪在肾,亦令大便难。所以尔者,肾脏受邪,虚而不能制小便,则小便利,津液枯燥,肠胃干涩,故大便难。又渴利之家,大便亦难,所以尔者,为津液枯竭,致令肠胃干燥。

《兰室秘藏·大便结燥门·大便结燥论》:若饥饱失节,劳役过度,损伤胃气,及食辛热厚味之物而助火邪,伏于血中,耗散真阴,津液亏少,故大便结燥。结燥之病不一,有热燥、有风燥、有阳结、有阴结,又有年老气虚津液不足而结燥者。

《时病论·火泻》:火泻,即热泻也。经云: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暴注者,卒暴注泻也;下迫者,后重里急也。其证泻出如射,粪出谷道,犹如汤热,肛门焦痛难禁,腹内鸣响而痛,痛一阵泻一阵,泻复涩滞也,非食泻泻后觉宽之可比,脉必数至,舌必苔黄,溺必赤涩,口必作渴,此皆火泻之证也。

《症因脉治·腹痛论·寒气腹痛》:寒气腹痛之因,腹主太阴,其人阳气不足,又冒外寒。

《症因脉治·腹痛论·寒气腹痛》:寒气入经,卒然而痛,此寒气之能令人腹痛也。

《诸病源候论·腹痛病诸候》:腹痛者,由腑脏虚,寒冷之气客于肠胃募原之间,结聚不散,正气与邪气交争相击故痛。

《症因脉治·内伤腹痛·虫积腹痛》:虫积腹痛之症,腹中有块,块或耕起,痛而能食,时吐清水,或下长虫,面见白点,唇无血色,或爱食一物,肚大青筋,此虫积腹痛之症也。

1.肺气虚证

《太平圣惠方·治肺气不足诸方》:治肺气不足,胸中短气,咳嗽恶寒。

2.肺阴虚证

《证治汇补·胸膈门·咳嗽》:阴虚嗽者,五心烦热,气从下升,午重夜甚。劳伤嗽者,干咳无痰,喉痒声哑,痰中见血。

《症因脉治·血虚咳嗽》:血虚咳嗽之症,盗汗自汗,潮热骨蒸,下午嗽多,形体黑瘦,五心烦热。

3.风寒犯肺证

《类经·风传五脏》:风寒自表入脏,必先于肺,盖肺合皮毛,为脏之长也。

《素问·宣明五气》:邪入于阴则痹。故肺受风寒则病为肺痹。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痰饮总论》:皮毛属肺,风寒随玄府而入,腠理开张,内外相合,先传肺,而入遂成咳嗽,乃肺寒也。

4.风热犯肺证

《诸病源候论·风热候》:风热病者,风热之气先从皮毛入于肺也。肺为五脏上盖,候身之皮毛。若肤腠虚,则风热之气先伤皮毛,乃入肺也。其状,使人恶风,寒战,目欲脱,涕唾出。

5.燥邪犯肺证

《六因条辨·秋燥辨论》:予三十余年阅历以来,留心斯症,都因秋令太温,雨泽愆期,风阳化燥,鼓荡寰宇,以致消烁之势,乘虚袭肺。肺失清肃,则洒洒恶寒,翕翕发热,鼻鸣干燥,咳逆衄血,舌赤齿枯,诸症丛生。盖犯是症者,必由禀赋阴亏,亢阳偏盛,或形瘦身长,或色苍少泽,禀乎木火之质者,比比皆然。

6.肺热炽盛证

《明医指掌·咳嗽证八》:夫肺居至高之上,主持诸气,属金而畏火者也。清虚高洁,覆盖五脏,干金之象,外主皮毛,司腠理开阖,卫护一身,如天之覆物,体之至轻清者也。或外因六淫之邪相侵,内因七情之气相忤,则肺金受伤,而清纯之气扰乱妄动,为火为痰,故咳嗽之病从此作矣。

7.痰热壅肺证

《景岳全书·喘促》:外无风寒而惟火盛作喘,或虽有微寒而所重在火者,宜桑白皮汤,或抽薪饮之类主之。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时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即死。

8.痰饮停肺证

《仁斋直指·痰涎》:风搏寒凝,暑烦湿滞,以至诸热蒸郁,啖食生冷、煎煿、腥膻、咸鹾,动风发气等辈,皆能致痰也。

9.风水相搏证

《灵枢·论疾诊尺》:视人之目窠上微痈,如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咳,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风水肤胀也。

10.大肠湿热证

《类经·肠澼》:有以里急后重为实热者,但知湿热壅于大肠,因而重坠,不知气陷则仓廪不藏,阴亡则门户不摄,故当以病之新久、质之强弱分虚实也。

《内经博议·缪仲醇阴阳脏腑虚实论治》:肠风下血属大肠湿热,宜清热凉血兼升,甘寒苦寒。脏毒属血热,宜同肠风,加忍冬麦冬地榆蒲黄。

11.大肠津亏证

《张氏医通·大便不通》:津液盛则大便如常。

《古今医统大全·妇科心镜》:大肠属金,其本燥。妇人五脏不调,七情偏胜,则肺金不能生水下滋大肠,则大肠燥而大便结矣。仲景云:妇人经水过多,则亡津液,亦大便难也。

《考证病源·考证通病源七十四种·二便闭》:大便秘结者,乃津液枯少,大肠不润之故也。治当养血润燥,切不可妄用芒硝、大黄、巴豆、牵牛峻削之剂,戕损其阴,故败伤胃气,反受其害。若夫胃气不虚,邪热内蓄,大便不通者,则非下不可,而硝黄之类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