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神昏
神昏是指神志模糊,不省人事,甚则昏睡不醒,呼之不应的一种症状。神昏常见于外感热病重证,内伤杂病的中风、厥证、痫证等,久病,重病,精气耗竭者(如水肿、臌胀等疾病的晚期)。
【主要类型】临床上按神昏的浅深程度可分四个层次,依次为神志恍惚、神志迷蒙、昏迷、昏愦。
1.神志恍惚 先见情感淡漠或情绪烦躁,继而辨知事物不清,恍恍惚惚,但强呼之可应,回答问题已不够准确。
2.神志迷蒙 为嗜睡朦胧状态,强呼之可醒,旋即昏昏入睡。
3.昏迷 为呼之不应,不省人事,二便不能自制。
4.昏愦 即昏迷之甚,不仅呼之不应,对各种刺激也无反应,常伴目正睛圆,口张目合,舌卷囊缩,汗出脚冷,手撒遗尿,鼻鼾喘促或气息微弱等绝证。
【四诊要点】
1.问诊 神昏的原因或诱因、神昏出现及持续的时间、神昏的特征、神昏的程度;伴随的症状,如恶寒、发热、抽搐、气喘、汗出、口渴,以及结合《十问歌》诊察全身其他症状。
2.望诊 斑疹隐隐或斑疹透露,各种出血,舌质红绛或舌深绛,苔光少津,可见于多种温病的中后期;僻不遂,面赤,两手握固,牙关紧闭,舌苔黄腻,或兼静而不烦,面白唇紫,痰涎壅盛,舌苔白滑而腻,考虑中风闭证;目合口开,手撒遗尿,呼吸微弱,汗出如珠,舌短缩,苔白滑,考虑中风脱证;口吐涎沫,兼有面色苍白,牙关紧闭,两目上视,手足抽搐,舌苔白腻,考虑痫证;浮肿,面色淡白无华,考虑水肿;腹大坚满,脉络怒张,面色晦滞,手撒,大汗如雨,二便不禁,唇舌淡润或口唇青紫,考虑臌胀,阳气暴脱证。
3.闻诊 谵语,可见于多种温病的中后期;口中发出猪羊叫声,见于痫证。
4.切诊 肌肤发热,兼四肢清冷,有明显季节性,可见于“中暑”;腹部满硬,拒按,脉细数或沉实,见于外感温热病的中后阶段;肌肤发热,热势不高,脉濡滑而数,考虑湿温病;四肢厥冷,可见于中风脱证、厥证神昏、臌胀及温病热陷心包证等。
【辅助检查】测量血压、体温、呼吸等之外,应检查反射情况。
1.吞咽、咳嗽、角膜、瞳孔反射尚存者为浅度神昏。
2.角膜反射消失,瞳孔反射迟钝,病理反射阳性者为中度神昏。
3.瞳孔反射迟钝或消失,吞咽反射消失者为深度神昏。
【辨证思路】
1.层次一:根据神昏的原因、诱因、经过分辨外感热病与内伤杂病所致神昏
(1)伴有发热,卫气营血分热象明显者,考虑为外感热病所致神昏。
(2)发病前在暑热高温环境下作业,突发神昏,时间较短,考虑为暑热内结,亦称“中暑”。
(3)既往有眩晕病史、水肿病病史、臌胀病史,发病前有外界刺激因素,考虑为内伤杂病及久病重病晚期所致神昏。
2.层次二:根据神昏时发热的特点和伴随症状分辨外感热病的发展阶段
(1)发病较急较重,神昏,兼有壮热或身热夜甚,烦躁谵语或昏愦不语,肢厥,舌蹇,脉细数,考虑为温病热陷心包证,多由肺卫之邪逆传心包所致。
(2)神昏,兼有日晡潮热,腹部满硬而痛,拒按,口渴喜饮,舌苔黄燥,脉沉实,考虑为胃肠热结、热扰心神证,可见于各种热性病的中期阶段。
(3)神昏,时清时昧,身热不甚,时有谵语,苔黄腻,脉濡滑而数,夏季多发,考虑为湿温病的湿热蒙蔽心窍证。
(4)神昏,兼有身热夜甚,时有谵语,口渴不甚,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苔光少津,脉细数,考虑为温病热扰心营证,可见于多种温病的中后期。
(5)神昏,谵语,兼有烦热口渴,漱水而不欲咽,斑疹显露,或有各种出血,舌深绛,望之若干,扪之尚润,脉细数,考虑为温病热盛动血、血络瘀阻证,可见于多种温病的中后期。
3.层次三:根据神昏发病诱因、过往病史及伴随症状分辨内伤杂病
(1)既往有水肿病病史,病程较长,神昏,兼有水肿,面色淡白无华,口中时出尿味,四肢厥冷,少尿,舌淡,脉细弱,考虑属水肿。
(2)既往有臌胀病史,病程较长,神昏,兼有恶心呕吐,腹大坚满,脉络怒张,面色晦滞,鼻鼾息微,手撒,肢厥,大汗如雨,二便不禁,唇舌淡润,或口唇青紫,脉微欲绝,考虑属臌胀,阳气暴脱证。
(3)既往有眩晕病史,常见于中老年人,突然神昏,不省人事,僻不遂,兼有面赤,身热息粗,两手握固,牙关紧闭,或痰声如拽锯,舌苔黄腻,脉弦滑数,或兼有静而不烦,面白唇紫,痰涎壅盛,四肢不温,舌苔白滑而腻,脉沉滑或沉缓,考虑属中风闭证;如出现目合口开,手撒,遗尿,鼻鼾,呼吸微弱,汗出如珠,四肢厥冷,舌短缩,苔白滑,脉微欲绝,考虑属中风脱证。
(4)发病前有暴遇寒冷、过饥过累、精神刺激、过量饮酒等诱因,一时神昏,不省人事,兼有口紧握拳,呼吸气粗,四肢厥冷,唇紫,舌苔薄白,脉伏或沉弦,考虑属厥证神昏。
(5)有反复发作的病史,突然神昏,神志不清,口吐涎沫,或发出异常鸣叫声,兼有面色苍白,牙关紧闭,两目上视,手足抽搐,舌苔白腻,脉象多滑者,考虑属痫证。
【辨证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