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目

(一)望目

《素问·三部九候论》:足太阳气绝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瞳子高者,太阳不足,戴眼者,太阳已绝,此决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

《素问·诊要经终论》: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瘛疭。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

《素问·脉要精微论》: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素问·平人气象论》:目窠微肿,如卧蚕起之状,曰水……面肿曰风,足胫肿,曰水;目黄者,曰黄疸。

《灵枢·论疾诊尺》:视人之目窠上微痈,如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咳,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风水肤胀也。

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黄在脾,黑在肾。黄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诊目痛,赤脉从上下者,太阳病;从下上者,阳明病;从外走内者,少阳病。

《脉诀·察色观病生死候歌》:欲愈之病目眦黄,眼胞忽陷定知亡……目无精光者,神短也……目黑者,肾虚也……直视者,睹物而不转睛也。

《证治准绳·察目》:凡目:睛明能识见者,可治;睛昏不识人,或反目上视,或瞪目直视,或目睛正圆,或戴眼反折,或眼胞陷下者,皆不治也。凡开目而欲见人者,阳证也;闭目而不欲见人者,阴证也。凡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热甚于内也。凡目疼痛者,属阳明之热,目赤者,亦热甚也。目瞑者,必将衄血也。白睛黄者,将发身黄也。凡病欲愈,目眦黄,鼻准明,山根亮也。

《通俗伤寒论·观两目法》:《内经》云,五脏六腑之精皆注于目,目系则上人于脑,脑为髓海,髓之精为瞳子。凡病至危,必察两目,视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故观目为诊法之首要。

凡开目欲见人者阳证,闭目不欲见人者阴证。目瞑者鼻将衄,目暗者肾将枯。目白发赤者血热,目白发黄者湿热。目眵多结者肝火上盛,目睛不和者热蒸脑系。目光炯炯者燥病,燥甚则目无泪而干涩;目多昏蒙者湿病,湿甚则目珠黄而烂。眼胞肿如卧蚕者水气,眼胞上下黑色者痰气。怒目而视者肝气盛,横目斜视者肝风动。阳气脱者目不明,阴气脱者目多瞀。目清能识人者轻;睛昏不认人者重。阳明实证可治,少阴虚证难治。目不了了,尚为可治之候;两目直视,则为不治之疾。热结胃腑,虽日中亦谵语神昏,目中妄有所见;热入血室,惟至夜则低声自语,目中如见鬼状。瞳神散大者元神虚散,瞳神缩小者脑系枯结。目现赤缕,面红娇艳者,阴虚火旺;目睛不转,舌强不语者,元神将脱。

凡目有眵有泪,精彩内含者,为有神气,凡病多吉;无眵无泪,白珠色蓝,乌珠色滞,精彩内夺,乃浮光外露者,皆为无神气,凡病多凶。凡目睛正圆及目斜视上视,目瞪目陷,皆为神气已去,病必不治,惟目睛微定,暂时即转动者痰,即目直视斜视上视,移时即如常者,亦多因痰闭使然,又不可竟作不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