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临床运用
足部诊法可分为传统足部诊法、足部经络诊法和足部反射区切诊三种。足部经络诊法是按照经络腧穴理论将足部穴位与经络脏腑气血相联系,通过探查足部特定穴位的状态,了解机体经络脏腑的病理情况与气血的虚实。足部反射区切诊是根据生物全息胚胎论的观点,将人体组织器官缩微投影于局部,并通过局部投影区的特异性变化诊察疾病。
1.传统足部诊法
(1)足趾甲:正常趾甲为透明有光泽,是健康的象征。趾甲有纵沟、不平、薄软、剥脱,为人体气血不足的表现。趾甲干枯色败,为足三阴经气败落之象。畸形趾甲,如嵌甲,为神经系统有病及失眠。趾甲透裂、直贯甲顶,为中风先兆。趾甲下有一条或数条纵行黑线,为内分泌失调、痛经、月经紊乱。趾甲凹凸不平,提示有慢性肝肾疾病。趾甲青紫,说明人体循环系统有障碍。趾甲苍白无血色,可见于贫血及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趾甲有白斑或红白相间斑点者,为小儿有虫积。趾甲下有瘀斑,说明有出血性隐患。趾甲麻木无感觉,为心血管疾病的表现。趾甲动摇松脱,为肝病血虚。趾甲变形,说明脏腑功能失调。
(2)足趾:大趾饱满红润,表示人体功能健康。足
趾偏斜,为脏腑失调的表现。大
趾暗红或紫色,为气血瘀滞。
趾肿胀,可能为糖尿病。大
趾内侧的鼻反射区部位隆起,为鼻炎。大
趾外侧的三叉神经反射区被二趾挤压严重,为颞部头痛。右足第5趾的跖骨关节部出现鸡眼,为肩部出现损伤。足第4趾侧苍白水肿者,为高血压、动脉硬化的表现。第2、第3趾的足底浮肿者,为眼底病变的表现。
趾腹侧若有不自然的凹凸现象,多属于药物使用种类过多,用量过大,时间过长等积蓄中毒的表现。
趾翘起,提示肝胆有病变。
(3)足底:足底塌陷者称为扁平足,可由于骨骼、韧带、肌肉受损及先天性发育不良所引起。右扁平足者,多有肝脏和胆囊疾病。左扁平足者,多有心脏疾病。扁平足兼有皮肤苍白者,常伴脊椎病症。足底内侧缘的骨突畸形,多有脊椎畸形。足底趾外侧出现突起,应为五官科炎症。足底
趾关节趾骨突起,为颈椎病变的表现。左右
趾底端并列起来一高一低,应考虑头部肿瘤病变。
(4)足背:足背的足趾根部有小白脂肪块为高血压病的表现。足背部趾关节部分出现水肿,暗示有盆腔炎及胸膜炎。足踝部水肿,为肾脏炎症或多由内脏或循环系统疾病引起。足背部出现紫红色斑点,多见于造血系统疾病。足背部出现隆起,多见于泌尿系统结石。足背部出现凹陷,多见于肝硬化或肝癌等。足背部出现隆起肿大的结节,多见于各种肿瘤。内踝内侧出现紫色斑点,多见于痛经或子宫疾病;内踝内侧出现苍白,多见于少腹疝气。
2.足部经络诊法
(1)大敦穴及窍阴穴出现压痛或紫暗点时,说明人体肝胆系统出现疾病,可表现胸胁痛、易怒、腰腹痛、皮肤粗糙有黑斑、足痛、性功能低下、痛经等。
(2)隐白穴及厉兑穴出现压痛及紫暗点时,说明人体消化系统有疾病,表现为消化不良、嗳气、腹泻、腹胀、足部发凉等。胃经有病则出现便秘、下痢、头痛、鼻塞、腿部酸痛等。
(3)涌泉穴及至阴穴出现压痛及紫暗点时,说明人体肾及膀胱经有病,出现头颈背腰酸痛不适、发凉、疲劳感等,而且可引起多个脏器的病证。肾经有异常时,可见面色发黑、肿胀、头晕、食欲不佳、全身无力、泌尿生殖系统症状及失眠等。
3.足部反射区切诊 在健康情况下,对足部进行触摸不会引起疼痛等异常反应。当人体发生病变时,足部反射区除出现压痛外,还可出现皮下结节、小硬块等病理产物。人体的各脏腑器官在足部都有其相应的反射区,这些反射区位置的确定是长期实践观察的总结,有一定的规律性。从足底来看,双足并拢在一起,可以看成一个坐着的人体。两大趾为头盖骨,从
趾以下,两足内侧缘依次为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尾骨;两足底上半部为左右胸腔、肋骨;其上半侧有肩胛骨,下有肘关节、下肢。两足并拢后,脚的
趾相当于人的头部;脚底的前半部相当于人的胸部,包括肺与心脏;脚底中部相当于人的腹部,有胃、肠、胰、肾等器官,右脚有肝、胆,左脚有心、脾等;脚跟相当于盆腔、生殖器,有子宫、卵巢、前列腺、睾丸、膀胱、尿道、阴道及肛门等。
当某种器官或脏腑发生病变时,则相应的反射点(病理反射区),即将发生或轻或重的压痛现象,这种疼痛感觉说明该部气血运行发生了障碍。通过对疼痛点的探查,我们可以了解疾病的性质与病位。有研究显示,在病变程度达到10%,足部反射区就会出现各种征兆,而只有病变程度达到70%,患者才能自我感觉或检查到异常结果。
(1)头(大脑):位于两足足底趾趾腹的下部,左、右侧大脑的反射区在足部呈交叉反射,适用于诊察高血压病、脑血管病变、脑震荡、头晕、头痛、失眠、中枢性瘫痪、视觉受损等病症。如呈现包块状、气泡样或沙粒状等疼痛敏感点,提示头部微循环差。如触摸到较硬的颗粒样疼痛敏感点,常见于脑外伤患者。若双足
趾中上段偏外侧皮肤颜色青紫、稍稍突起,触摸到质硬片状剧痛包块,提示患者有中风前兆或中风后遗症。
(2)额窦(前额):位于两足趾靠尖端1cm的范围及其他8个足趾尖端,呈交叉反射,适用于诊察脑中风、脑震荡、鼻窦炎、头痛、头晕、失眠、发热及眼、耳、鼻、口等病症。如触及密集的沙粒状疼痛敏感点,见于高脂血症。肌质硬有压痛,见于鼻窦炎、头痛、头晕、失眠等脑供血不足。
(3)小脑(脑干):位于大脑反射区的后外侧,左、右侧小脑在足底部呈交叉反射,适用于诊察脑震荡、高血压病、头痛、失眠、头昏、头重等病症。若发现小包块样疼痛点,提示小脑或脑干存在病变。若在此区触摸不到阳性疼痛点、感应区不敏感,提示可能存在小脑萎缩。
(4)脑垂体:位于两足趾趾腹正中央,适用于诊察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性腺、脾、胰等内分泌系统的病症。如出现质地稍硬的小包块,提示可能有垂体肿瘤。如见到小沙粒状疼痛敏感点,提示垂体内分泌失调。
(5)三叉神经:位于两足趾趾腹的外侧约45°处,呈交叉反射,适用于诊察偏头痛、面瘫、腮腺炎、耳疾、鼻咽癌、失眠、头重等病症。触摸到质地较硬的小条索样剧烈敏感点,见于三叉神经病变引起的颜面部感觉和运动障碍性疾病。如感应区呈现似肌肉样疼痛的硬结,见于三叉神经痛。
(6)鼻:位于两足趾第1节趾腹底部内侧,约45°处,呈交叉反射,适用于诊察急慢性鼻炎、鼻出血、过敏性鼻炎、鼻息肉、鼻窦炎等病症。若靠近趾甲根部的位置触摸到沙粒大小的气泡样疼痛敏感点,见于鼻塞、流涕、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窦炎、鼻出血等患者。感应区无阳性物,仅按之疼痛者,提示嗅觉功能低下或丧失。
(7)颈:位于两足趾根部,即小脑反射区下方,适用于诊察颈部酸痛、颈部扭伤、落枕、高血压病、甲状腺病变等病症。
(8)眼:位于两足底第2、3趾根部,适用于诊察视神经炎、结膜炎、角膜炎、近视、远视、复视、斜视、散光、视网膜出血、白内障、青光眼等病症。左足触及气泡样疼痛敏感点,右眼有病变,反之亦然。
(9)斜方肌(颈、肩部):位于两足底眼、耳反射区下方,适用于诊察颈肩背酸痛、手无力、麻木、肩活动障碍等病症。如触及条索状或块状阳性疼痛点,提示斜方肌受损。
(10)甲状腺:位于两足底第1趾骨和第2趾骨之间,呈带状,适用于诊察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慢性甲状腺炎、亚急性甲状腺炎等病症。如触及圆形疼痛敏感点,见于单纯性甲状腺肿。如触及条索状阳性疼痛点,提示甲状腺功能减退或甲状腺功能亢进。
(11)甲状旁腺:位于两足底内缘第1趾骨与第1趾关节处,适用于诊察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病症。如出现小结节样疼痛敏感点,提示甲状腺功能低下。如一侧感应区扁平,触摸不到阳性物,仅在感应区扁平部位轻按时,患者即有明显的疼痛感,提示同侧甲状旁腺被切除。如触摸到圆形剧痛敏感点,见于单纯性甲状腺肿。如触摸到条索状疼痛敏感点,提示有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甲状腺功能减退。如触摸到沙粒样疼痛阳性物,见于甲状腺炎。
(12)肺、支气管:位于两足斜方肌反射区外侧,自甲状腺反射区向外呈带状到足底外侧的肩反射区下方,前后宽约1cm,适用于诊察上呼吸道炎症、肺结核、肺气肿、胸闷等病症。如触摸到海绵样无痛阳性物,提示肺部有旧病灶存在,如肺结核钙化灶等。如触摸到质硬片状的疼痛敏感点,提示肺部有炎症。
(13)胃:位于两足底跖骨的中、下部,适用于诊察胃痛、胃酸增多、胃溃疡、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胃下垂等病症。若触摸到海绵样疼痛敏感点,如在左足感应区,提示浅表性胃炎;如在右足感应区,提示浅表性胃窦炎。在感应区用拇指指腹用力按压触摸,如触摸到海绵样阳性物,质地稍硬且平滑,提示慢性胃炎向萎缩性胃炎发展。在感应区用指腹轻度用力滑压触摸,如触摸到扁圆状、质地软而光滑、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晰且推之不移的水泡样疼痛阳性物,提示有胃溃疡。
(14)十二指肠:位于胃反射区的后方,第1趾骨的基底部,适用于诊察腹部饱胀、消化不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病症。若触摸到凹凸不平、质地软硬不等的疼痛敏感点,提示有十二指肠炎性病变。若触摸到圆滑且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晰的泡状疼痛敏感点,提示有十二指肠溃疡。
(15)胰腺:位于两足足底胃反射区与十二指肠反射区连接处,适用于诊察糖尿病、胰腺囊肿、胰腺炎等病症。如仅在右足胰感应区呈现凸起的质地稍硬的较大包块样疼痛敏感点,提示有慢性胰腺炎。如在右足感应区呈现质地较硬的疼痛包块,且左足感应区的包块大于右足的阳性物,再检查糖代谢感应区,同时可触摸到数个或单个米粒大小的硬包块样疼痛敏感点,提示早期糖尿病。
(16)肝脏:位于右足底第4趾骨与第5趾骨间,在肺反射区下方,适用于诊察肝炎、肝硬化等病症。望诊发现感应区呈现扇形凸起,触摸到一个质硬而剧痛的阳性物,提示重度脂肪肝。若感应区组织松软,压痛感明显,则为更年期综合征。若感应区皮肤温度低,形态凹陷,按之不痛,提示肝血不足证。
(17)胆囊:位于右足底第3趾骨与第4趾骨间,在肝脏反射区之内,适用于诊察胆结石、消化不良、胆囊炎等病症。如触摸到沙粒样疼痛敏感点,提示胆囊有炎性病变。如触摸到硬结样剧痛阳性物,同时在侠溪穴也触摸到米粒大小的剧痛硬结,可诊断为胆结石。如触摸感应区空虚且无疼痛感,提示胆囊被摘除。
(18)肾上腺:位于肾脏反射区上方,适用于诊察生殖系统疾病、哮喘、关节炎等。如有黄豆大小的片状阳性物,按之疼痛者,见于心律失常、哮喘等患者。如有沙粒样阳性物,按之剧痛者,见于机体某部位有炎症、内分泌失调、肾上腺功能不全等患者。
(19)肾脏:位于两足底中央的深部,适用于诊察肾盂肾炎、肾结石、动脉硬化、静脉曲张、风湿热、关节炎、湿疹、浮肿、尿毒症、肾功能不全等病症。如触摸到质软、形似小拇指、压之水泡感且患者自感疼痛的敏感点,见于急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积水、肾囊肿。如触摸到米粒大小质硬且按之疼痛明显的敏感点,见于肾结石。尿毒症患者双足感应区内按压没有任何疼痛感和阳性物出现,感应区内组织质软呈凹陷状,按之空扁。
(20)输尿管:位于足底胃反射区至膀胱反射区连成的一斜线形条状区域,适用于诊察输尿管结石、输尿管炎、风湿热、关节炎、高血压病、动脉硬化、输尿管狭窄造成的肾盂积水等病症。如手下触摸到小包块、气泡样阳性物,按之疼痛者,见于输尿管炎。触摸到油菜籽样颗粒,按之剧痛者,见于输尿管结石。感应区呈现细条索样物,按之疼痛不甚者,见于先天性输尿管狭窄等疾病。
(21)膀胱:位于两足足底内侧舟骨下方展肌之侧约45°处,适用于诊察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炎、尿道炎、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等病症。如在感应区深层触摸到细沙样疼痛感应点,见于老年膀胱括约肌功能减退、尿频、尿失禁患者。如手下有数个柔软、光滑、小气泡样的阳性物,见于急性膀胱炎患者。如触摸到黄豆、麦粒等大小的一两个硬结,则是膀胱结石的敏感点表现。
(22)盲肠(阑尾):位于右足底骨前缘靠近外侧,与小肠、升结肠连接,适用于诊察下腹部胀气、阑尾炎等病症。如触摸到小结节样疼痛敏感点或按压时患者仅感疼痛,提示有慢性盲肠炎或阑尾炎。急性阑尾炎时,此感应区触之剧痛。
(23)回盲瓣:位于右足底跟骨前缘靠近外侧,在盲肠反射区的上方,适用于诊察下腹部胀气、阑尾炎等病症。
(24)升结肠:位于右足足底,小肠反射区之外侧带状区域,适用于诊察便秘、腹泻、腹痛、急慢性肠炎等病症。若触摸到硬结或沙粒样疼痛敏感点,提示有肠道炎症性疾病。
(25)横结肠:位于两足底间,横越足掌之带状区域,适用于诊察便秘、腹泻、腹痛、急慢性肠炎等病症。
(26)降结肠:位于左足掌,小肠反射区之外侧带状区域,适用于诊察便秘、腹泻、腹痛、急慢性肠炎等病症。若触摸到圆形光滑的疼痛敏感点,提示肠道的占位性病变。
(27)生殖腺(卵巢或睾丸):位于两足底跟骨中央,另一部位在足跟骨外侧区,适用于诊察性功能低下、男子不育、女子不孕(功能失调所致),如女性月经量少、经期紊乱、经闭、痛经、卵巢囊肿等病症。男性有阳性疼痛点,提示性功能不全;女性有水波样阳性疼痛点,提示卵巢囊肿。
(28)小肠(空肠、回肠):位于两足跖骨,楔骨至跟骨的凹下区域,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直肠的反射区所包围,适用于诊察胃肠胀气、腹泻、腹部闷痛等病症。如触摸到质地较硬的条索样疼痛敏感带,提示器质性小肠吸收功能差。如触摸到气泡样疼痛敏感点,提示有小肠炎性病变所致的腹痛、腹泻。
(29)胸部淋巴:位于两足背第1跖骨与第2跖骨间缝处区域,适用于诊察各种炎症、发热、囊肿、子宫肌瘤、胸痛、乳房或胸部肿瘤等病症。按压有明显疼痛,提示有炎症。
(30)喉:位于两足背第1跖趾关节的外侧缘,适用于诊察喉炎、支气管炎、失音、嘶哑。如触摸到较硬的沙粒样疼痛敏感点为咽炎。带状敏感点见于气管炎,条索状敏感点见于食管疾病。
(31)上颌:位于两足趾第1趾间关节背侧近甲根部,适用于诊察牙痛、上颌感染、上颌关节炎、牙周病、打鼾等病症。
(32)下颌:位于两足趾第1趾间关节的背侧,与上颌反射区相接。如触及小颗粒状疼痛点,提示可能有牙痛、下颌感染、下颌关节炎、牙周病、打鼾等病症。
4.常见疾病的足诊
(1)青光眼:头、眼反射区青紫压陷。颈椎、上肢带、上部淋巴结、牙齿、肾脏、胰腺、腹腔神经丛反射区有麻胀感。
(2)过敏性鼻炎(花粉症):鼻腔、咽喉反射区有疹点。上部淋巴结、肝脏、小肠(特别是回盲瓣)、大肠、支气管、内分泌系统、肾脏、脾脏反射区有充血。
(3)副鼻窦炎:额窦、上额窦、颈部淋巴结(特别是扁桃体)反射区有压痛。头、上肢带、支气管、脾脏、小肠(特别是回盲瓣)、肝脏、大肠、胰腺、膀胱、生殖系统反射区有红肿痛。
(4)失眠:腹腔神经丛反射区有压痛。内分泌系统(特别是肾上腺、垂体)、心、脊椎、脚掌部的胆囊区、小肠、大肠、上肢带反射区有红肿痛。
(5)头痛、偏头痛:头(特别是乳突)、颈、颈椎反射区压痛。上肢带、小肠、大肠、胃、肝、胆囊、脊椎、泌尿生殖系统、腹腔神经丛、病灶感染部反射区有麻木感放射。
(6)中风:头部反射区,特别是趾和腹腔神经丛反射区出现苍白麻木感。肾、心、生殖器、肠、颈椎、脾、颈的反射区紫青色或充血点。
(7)中耳炎:耳、颈部淋巴结反射区有充血。牙、上部淋巴结、腹腔神经丛、脾、盲肠、胃、小肠、大肠反射区有水肿压痛。
(8)癫痫:内分泌系统、腹腔神经丛、头、淋巴系统反射区压痛。脊椎、胆囊、小肠、大肠、肝反射区有苍白、凹陷。
(9)扁桃体炎:扁桃体、颈部淋巴结反射区有充血点。整个淋巴系统,所有的头部反射区。脖、颈椎、上肢带、回盲瓣、盲肠、消化系统,肝、小肠、心反射区有放射感。
(10)甲状腺疾病:甲状腺、(前)颈反射区有压痛。内分泌系统(女性与卵巢关系密切)、上肢带、颈椎、腹腔神经丛、心、淋巴系统、牙反射区有压痛。
(11)支气管哮喘:呼吸系统、咽喉、上部淋巴结、横膈膜、胸骨反射区充血。颈、头后部、上肢带、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脾、心、脊椎、横膈膜反射区有压痛。
(12)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呼吸系统、咽喉、上部淋巴结、横膈膜反射区充血。小肠、回盲瓣、大肠、胆囊、上肢带、脾、生殖器、膀胱、心反射区等出现压痛。
(13)颈部症候群:颈椎、颈、上肢带、头部反射区出现麻木。脊椎下部、腹腔神经丛、齿部反射区出现压痛、胀痛。
(14)脑震荡:头部反射区(特别是头后部)和颈椎反射区有放射痛。腹腔神经丛、心、上部淋巴结、脊椎下部、胃反射区有不适压痛。
(15)心脏痛及循环系统障碍:心、左上肢带、从肘至肩关节、胸骨反射区有压榨性疼痛。横膈膜、上部淋巴结、胆囊区、胃、小肠、大肠、颈椎、脾、腹腔神经丛、牙齿反射区有敏感的压痛并放射。
(16)高血压及低血压:头、颈、心、腹腔神经丛反射区有压痛。上肢带、肾、生殖系统、脊椎、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反射区有虚空感。
(17)末梢血管障碍:盆腔及上肢带的淋巴结、脊椎反射区有麻木感。胆囊、小肠、大肠、腹腔神经丛、内分泌系统反射区苍白及凹陷。
(18)胆囊炎:胆囊、肝、小肠(特别是十二指肠)反射区有压痛。右上肢带、腹腔神经丛、大肠、肝、胸椎反射区有放射痛。
(19)便秘:大肠(尤其是乙状结肠、直肠、肛门)、胆囊区、小肠反射区有压痛。骨盆部位的淋巴结、脊椎下部、腹腔神经丛、胃、胰、头、内分泌系统反射区有充血性出血点。
(20)糖尿病:胰腺反射区有水肿、白斑。内分泌系统、腹腔神经丛、小肠、大肠、胃、胆囊、脾、牙齿反射区有压痛。
(21)腹泻:小肠、幽门、回盲瓣反射区有压痛。腹腔神经丛、胆囊、大肠、胃、胰腺、内分泌系统、脊椎中部反射区出现陷塌软感。
(22)过敏、湿疹:内分泌系统、淋巴系统区出现苍白、疹点。胆囊、大肠、小肠、肾、脾、腹腔神经丛出现压痛。
(23)关节炎:关节、脊椎等反射区出现压痛。小肠、大肠、胃、胆囊、淋巴系统、肾、肾上腺、腹腔神经丛、脾、鼻窦、牙等反射区等均有不适压痛。
(24)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症:腹腔神经丛、头部反射区出现充血点。心、内分泌系统(特别是垂体、生殖器)、肝、大肠、小肠、肾、脊椎、上肢带、胸骨、脾等反射区出现苍白。
(25)遗尿症:泌尿系统、生殖器、盆腔部位的淋巴结、腹股沟等反射区有不适压痛。脊椎下部、腹腔神经丛、内分泌系统反射区有压痛。
(26)骨折:骨折部位周围、淋巴系统、腹腔神经丛反射区均有麻木感,脊椎、肾、颈椎反射区有压痛。
(27)前列腺炎:生殖系统、盆腔部位的淋巴结反射区苍白。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脊椎下部、腹腔神经丛、腹股沟管、咽喉、牙反射区有压痛。
(28)肾病:肾、输尿管、膀胱反射区有充血点状疹。脊椎下部、盆腔及腹股沟的淋巴结、脾、心、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病灶感染部反射区有典型压痛。
(29)风湿病:有痛感的所有关节,肌肉组织的反射区有压痛。肝、小肠、大肠、淋巴结(上肢带水平反射区)、脊椎、腹腔神经丛、肾、肾上腺、脾、病灶感染部反射区有麻木、苍白。
(30)坐骨神经痛、腰痛:脊椎下部、盆腔反射区有苍白、压痛。肾、肝病灶感染部、腹腔神经丛反射区有放射感。
(31)胃炎:胃、贲门、幽门反射区有苍白点。腹腔神经丛、脊椎中部、小肠(特别是十二指肠)、大肠、胆囊、胰腺、内分泌系统(特别是垂体)、牙反射区有凹陷感。
(32)静脉瘤、静脉炎:骨盆部位的淋巴结、肝反射区有压痛。小肠、大肠(特别是直肠、肛门)、心、脾、横膈膜、脊椎反射区有不适感。
(33)月经不调:盆腔部位的淋巴结、生殖系统、输卵管反射区青紫有压痛。内分泌系统、脊椎下部、腹腔神经丛、盆腔、大腿部反射区有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