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四诊概要

(一)儿科四诊概要

古称儿科为“哑科”,即婴儿不能陈述病情,较大儿童又不能正确表述病情;加之寸口部位较短,就诊时不能很好地配合脉诊,因此,儿科运用四诊尤其要重视望诊。

1.望诊

(1)全身望诊:小儿精神活泼,面色红润,形体壮实,肌肤丰润,动作灵活,发育与年龄相符,是健康或病情轻浅之象;反之小儿神态呆滞,精神萎靡或烦躁,面色暗晦或乍青乍赤或萎黄苍白,发育与年龄不符,皆为病态。如小儿呆滞,发育迟缓,面色萎黄,形体瘦弱,肌肤干瘪不荣,多见于小儿疳证。面黄无华,伴有白斑,脐周阵痛,夜间磨牙,睡眠时喜俯卧,多见于虫积。

(2)局部望诊:3岁以下小儿重点望囟门与指纹。囟门高突者为实证,多因火邪上攻,肝风内动所致。囟门凹陷者为虚证,多因吐泻伤津,气血不足和肾精亏虚所致。囟门早闭头尖小,多为智力发育不良;囟门迟闭或不闭、头大如斗,两眼下视多因脑积水或佝偻病。望指纹在3岁以下小儿有时可取代脉诊以诊察病情。此外,还应观察小儿各局部有关病变,如咽喉有乳蛾肿大,多因外感风热;耳内肿痛流脓,多因肝胆风火上炽。小儿皮肤细嫩明润为正常,患病时应注意有无瘀、疹、丹、斑、痘、痦、疮等病变。诊视牙齿的长出与更换情况,也有助于了解小儿发育情况。此外,应观察小儿形体有无鸡胸、胸部串珠、漏斗胸、龟背、下肢弯曲等畸形。

(3)望排出物:主要观察小儿二便情况。乳儿大便溏薄,夹有白色凝块,为内伤乳食;婴幼儿大便呈果酱色,伴阵发性哭闹,常为肠套叠。若小便黄褐如浓茶,伴身黄、目黄,多为湿热黄疸。

(4)望舌:小儿舌质较成人红嫩,初生儿一般舌红无苔为正常,乳儿舌面有乳白苔也为常态。如小儿舌苔花剥如地图,多属脾胃虚弱,消化不良,或有虫积;小儿舌中有霉酱苔,多因宿食不化;舌常吐于唇外,伴眼裂增宽,表情愚钝者,为智力低下之表现。

2.闻诊 重点听小儿啼哭声和呼吸、咳嗽声等。一般以哭声洪大响亮为实证,哭声细小低弱为虚证。如哭声高而急或尖叫剧哭,时作时止,多为疼痛;啼哭呛咳,甚至呕吐痰涎,多因风邪袭肺,痰热壅肺;哭声嘶哑不清亮,多为风热客咽。小儿呼吸平顺为正常,若呼吸急促,气粗鼻煽,多因痰热蕴肺;呼吸低弱,双吸气如抽泣样,则为肺气将绝;呼吸窘迫,面青呛咳,常为异物堵塞气道。小儿如咳声阵作,并有鸡鸣样回声,常为百日咳;咳声如犬吠,常见于白喉、喉痹。

3.问诊 儿科问诊有其特殊性,病史及病情主要向其父母或陪同人询问,年长儿也可自述部分病情。小儿问诊要特别注意问年龄、个人史(胎产史、喂养史、生长发育史、预防接种史)、饮食、睡眠等方面情况。年龄与某些疾病的诊断、用药的剂量密切相关。如1周以内新生儿易患脐风、胎黄,1岁以内易患幼儿急疹。胎产史要问清胎次、产次,是否足月,顺产或难产,出生情况及孕母健康情况等,此项内容对新生儿及婴幼儿特别重要。如五迟五软、癫痫的发生与新生儿窒息有关。喂养史应问喂养方式和辅助食品添加情况、饮食习惯、有无偏食或嗜异食等。如人工喂养不当者易致营养不良,饮食失调则易致食滞或虫积。正常小儿睡眠应安适酣睡,年龄越小,睡眠时间越长。若睡眠不安宁,多因饮食积滞;若睡中咬牙啮齿,多因郁热或虫积。当诊治与小儿发育有关的病证时,应详细了解其出牙、坐、立、行、语言等出现时间及智力状态。此外传染病的接触、疫苗接种情况均不能遗漏。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小儿脉诊较成人简单,正常小儿脉象平和,较成人软而快。年龄越小,脉率越快,如正常2~3岁的小儿为一息六七至(100~120次/分),4~7岁一息约六至(80~100次/分)。小儿脉搏至数常因哺乳、啼哭、走动等因素而增快,故以睡眠及安静时诊察较准确。小儿寸口部位较短,故切脉方法与成人不同,常施以拇指一指按寸、关、尺三部的切脉法。小儿脉法常以浮、沉、迟、数辨表、里、寒、热,以有力、无力定虚实。按诊常按其肌肤以测冷热,肌肤灼热为热证,肤冷汗多则为阳气不足;皮肤逐渐粗干起皱多为疳积证;触按小儿颈部两侧,如有核肿大为痰核,如肿核连珠成串多为瘰疬;囟门宽大者为解颅,多属先天肾气不足;小儿胸骨前突为鸡胸,脊柱隆突为龟背,皆因肾气不足,发育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