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病证的诊断标准研究
20世纪70年代中期,广州中医学院(现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组最早提出脾虚证诊断方案。1982年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研究专业委员会制订脾虚证辨证诊断标准。1987年卫生部药政局颁布《中药治疗脾虚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该文件以气虚症状、脾虚症状及次证的不同组合诊断脾气虚证,再以脾气虚为基础来诊断其他证候。比如脾虚中气下陷诊断标准为脾气虚诊断标准+内脏下垂或久泻不止、或滑精等1项;脾气虚夹湿诊断标准为脾气虚诊断标准+大便溏泄或舌苔白腻等;脾不统血诊断标准为脾气虚诊断标准+慢性出血;脾阳虚诊断标准为脾气虚诊断标准+阳气虚诊断;脾阴虚诊断标准为脾气虚诊断标准+阴气虚诊断。1993年卫生部发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书中“中药新药治疗脾虚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一节基本沿袭了1987年《中药治疗脾虚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内容。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包括中医内、外、妇、儿、眼、耳鼻喉、肛肠、皮肤、骨伤等9科406个病证,均涉及脾虚证的诊断与疗效标准。2002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修订发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书中脾气虚诊断标准改为主症和次症的形式,不再单列脾虚症状和气虚症状,内容也进行了精简,更便于研究操作。除上述普适性脾虚证证候诊断标准外,还有以疾病为依托的某种疾病特异性脾虚证诊断标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大部分《中医内科学》类出版物也采用以疾病为纲的模式。此外,各级期刊中还可检索到各研究单位、研究者个人等结合自己的研究制订的一系列诊断标准。
2016年7月,在哈尔滨第28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会议拟定形成了《脾虚证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其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依据相关古代文献、临床实际及专家共识,将脾虚证分为脾气虚证(包括脾虚湿蕴、脾不统血、中气下陷3项兼证)、脾阳虚证和脾阴虚证3种证型,具体如下。
脾气虚证:主症:①倦怠乏力。②大便溏稀。③食欲减退。次症:①神疲懒言。②食后腹胀。③脘腹隐痛,遇劳而发。④口淡不渴。⑤面色萎黄。⑥排便无力。舌脉:舌淡或伴齿痕、苔薄白,脉弱无力。诊断:舌脉象必备加主症、次症各2项,或舌脉象必备加主症1项、次症3项即可诊断。
兼证诊断:在脾气虚证诊断基础上:①大便溏滞,食已欲泄,口黏腻不渴,舌苔白厚腻者可判为脾虚湿蕴证。②兼见便血,或呕血,或月经量多,或牙龈出血等慢性出血症状之一者,可判为脾不统血证。③胃脘坠胀不适,食后、站立或劳累后加重,肛周或下腹或腰部坠胀不适,站立或劳累后加重,久泻或久痢,兼具上述症状中任1项即可诊断为中气下陷证。
脾阳虚证:主症:①大便清稀甚则完谷不化。②脘腹冷痛喜温喜按,遇寒或饥时痛剧。③畏寒肢冷。次症:①肠鸣辘辘。②口泛清涎。③面色白。④带下清稀量多。舌脉:舌淡胖伴齿痕、苔白滑,脉沉缓。诊断:舌脉象必备加主症、次症各2项,或舌脉象必备加主症1项、次症3项即可诊断。
脾阴虚证:主症:①饥不欲食。②肌瘦肤热。次症:①唇干少饮。②脘腹痞胀、夜剧昼静。③大便偏干、排出无力。④手足烦热。⑤嘈杂不适。舌脉:舌质嫩偏润、苔少,脉细弱偏数。诊断:舌脉象必备加主症、次症各2项,或舌脉象必备加主症1项、次症3项即可诊断。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南》原则中对寒湿困脾和湿热蕴脾的诊断也做了界定。
寒湿困脾证:主症:脘腹痞闷,口淡不渴,口腻,食少纳呆,大便溏泄,舌苔白腻或白滑。次症:头身困重或怯寒,腹满或腹痛肠鸣,肢体水肿或小便量少,恶心欲呕,面目肌肤发黄,黄色晦暗不泽,妇女带下,量多色白,脉濡缓或细缓。
寒湿困脾证主症3项(舌苔必备);或主症2项(舌苔必备),加次症2项,即可诊断。
湿热蕴脾证:主症:脘腹胀闷,口渴少饮,食少纳呆,大便溏而不爽,舌质红,舌苔黄腻。次症:肢体困重,身热不扬或汗出不解,腹胀满,恶心欲呕,身目发黄色鲜明,脉濡数。
湿热蕴脾证主症3项(舌象必备);或主症2项(舌象必备),加次症2项,即可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