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滞血瘀证

(一)气滞血瘀证

《灵枢·百病始生》: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灵枢·贼风》: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则血气凝结。

《济生方·胁痛》:积气攻注,攻于左则左胁痛,攻于右则右胁痛,移逆两胁,则两胁俱痛。久而不愈……则胁下结块。

《济阴纲目·论调经当抑气》:盖人身血随气行,气一壅滞,则血与气并,或月事不调,心腹作痛,或月事将行,预先作痛。

《寿世保元·血气论》:盖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瘀,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病出于血,调其气犹可以导达;病原于气,区区调血,又何加焉?故人之一身,调气为上,调血次之,先阳后阴也,若夫血有败瘀滞泥诸经,壅遏气之道路,经所谓去其血而后调之,不可不通其变矣。

《类证治裁·积聚》:诸有形而坚着不移者,为积;诸无形而留止不定者,为聚。积在五脏,主阴,病属血分;聚在六腑,主阳,病属气分。《难经》既以积聚分属脏腑……巢氏《病源》别立癥瘕之名,以不动者为癥,动者为瘕,亦犹《难经》之积聚而已。

《血证论·瘀血》: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则结为癥瘕。瘕者,或聚或散,气为血滞,则聚而成形,血随气散,则没而不见。方其既聚,宜以散气为解血之法,九气丸治之。

《灵兰要览·气病治肾》:盖未有气滞而血能和者,血不和则气益滞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