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虚实辨证

四、虚实辨证

《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素问·调经论》: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问?帝曰:愿尽闻之。岐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气不等也。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

《素问·玉机真脏论》: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

《灵枢·决气》:黄帝曰:六气者,有余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血脉之清浊,何以知之?岐伯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灵枢·五禁》:黄帝曰:何谓五夺?岐伯曰:形肉已夺,是一夺也;大夺血之后,是二夺也;大汗出之后,是三夺也;大泄之后,是四夺也;新产及大血之后,是五夺也。此皆不可泻。

《灵枢·奇病论》: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余也。

《灵枢·海论》: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悗息,面赤;气海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难经·四十八难》:脉之虚实者,濡者为虚,紧牢者为实。病之虚实者,出者为虚,入者为实;言者为虚,不言者为实;缓者为虚,急者为实。

《伤寒质难·退行期及恢复期》:所谓虚实者,指正邪消长之形势而言也。机能有亢盛、有虚弱,物质有缺乏、有过剩,此正气有虚实也。病毒袭人,有良性者,有恶性者,有限制于一部者,有蔓延于遍体者,邪伏有深浅,邪发有迟速,此邪毒之虚实也。

《读医随笔·虚实补泻论》:有以病在气分无形为虚,血分有形为实……有以病之微者为虚,甚者为实者……有以病之动者为虚,静者为实者,在脏曰积,在腑曰聚是也。有以病之痼者为实,新者为虚者,久病邪深,新病邪浅也。有以寒为阴实阳虚,热为阳实阴虚者,阴阳对待,各从其类之义也。有以气上壅为实,下陷为虚,气内结为实,外散为虚者,是以病形之积散空坚言之也。

《医家必读·水肿胀满》:先肿于内而后肿于外者为实,先肿于外而后肿于内者为虚。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者为实,小便清白,大便溏泻者为虚。滑数有力者为实,弦浮微细者为虚。

《弄丸心法·杂论》:表虚者,汗液大出,而九窍空虚也;表实者,汗液不出,腠理闭密,而九窍壅滞也。里虚者,上则吐之,而下则二便不禁也;里实者,上则痞闷,而下则二便不通也。

《儿科醒·虚证第七》:小儿虚证,无论病之新久,邪之有无,但见面色青白,恍惚神疲,口鼻虚冷,嘘气怫郁,肢体倦怠软弱,喜热恶凉,泄泻多尿,或乍冷乍温,呕恶惊惕,上盛下泻,夜则虚汗,睡而露睛,屈体而卧,手足肢冷,声音短怯,脉象缓弱虚细,是皆属虚之证。

《素问·调经论》: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虚者聂辟,气不足,血泣,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

《医学心悟·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辨》:一病之虚实,全在有汗与无汗,胸腹胀痛与否,胀之减与不减,痛之拒按与喜按,病之新久,禀之厚薄,脉之虚实以分之。假如病中无汗,腹胀不减,痛而拒按,病新得,人禀厚,脉实有力,此实也。假如病中多汗,腹胀时减复如故,痛而喜按,按之则痛止,病久,禀弱,脉虚无力,此虚也。

《玉机微义·卷十九·虚损门·论虚为劳倦所伤》:经云:阴虚生内热云云。又云:劳则气耗。劳则喘且汗出,内外皆越,故气耗矣。夫喜怒不节,起居不时,有所劳伤,皆损其气。气衰则火旺,火旺则乘其脾土。脾主四肢,故困热无气以动,懒于言语,动作喘乏,表热自汗,心烦不安。当病之时,宜安心静坐,以养其气,以甘寒泻其火热,以酸味收其散气,以甘温补其中气。经言劳者温之,损者温之者是也。《要略》云:平人脉大为劳,以黄芪建中汤治之之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