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发声异常
《通俗伤寒论》:声虽发于肺,实发自丹田。其轻清重浊,虽由基始,要以不异平时为吉。而声音清朗如常者,形病气不病也。始病即气壅声浊者,邪干清道也。病未久而语声不续者,其人中气本虚也。脉之呻吟者,痛也。言迟者,风也。多言者,火之用事也。声如从室中言者,中气之湿也。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正气夺也。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神明之乱也。出言懒怯,先重后轻者,内伤元气也。出言壮厉,先轻后重者,外感客邪也。攒眉呻吟者,头痛也。噫气以手抚心者,中脘痛也。呻吟不能转身,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摇头以手扪腮者,齿颊痛也。呻吟不能行步者,腰脚痛也。诊时吁气者,郁结也。摇头而言者,里痛也。形赢声哑者,劳瘵,咽中有肺花疮也。暴哑者,风痰伏火,或怒喊哀号所致也。语言謇涩者,风痰也。诊时独言独语,不知首尾者,思虑伤神也。伤寒坏病,声哑,唇口有疮者,狐惑也。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痰火也。此皆闻证之大要也。
《景岳全书·杂证谟·声喑》:声音出于脏气,凡脏实则声宏,脏虚则声怯。故凡五脏之病皆能喑,如以忧思积虑,久而致喑者,心之病也。惊恐愤郁,猝然致喑者,肝之病也。或以风寒袭于皮毛,火燥刑于金脏,为咳为嗽而致喑者,肺之病也。或以饥饱,或以疲劳,致败中气而喘促为喑者,脾之病也。至于酒色过伤,欲火燔烁,以致阴亏而盗气于阳,精竭而移槁于肺,肺燥而嗽,嗽久而喑者,此肾水枯涸之病也。
《张氏医通·诸气门·喑》:失音,大都不越于肺,然需以暴病得之为邪郁气逆,久病得之为津枯血槁;盖暴喑总是寒包热邪,或本内热而后受寒,或先外感而食寒物……若咽破声嘶而痛,是火邪遏闭伤肺……肥人痰湿壅滞,气道不通而声喑……至若久病失音,必是气虚挟痰之故……更有舌喑不能言者,亦当分新久,新病舌喑不能言,必是风痰为患。
《内科摘要·元气亏损内伤外感等症》:卒中昏愦,口眼斜,痰气上涌,咽喉有声……若遗尿,手撒,口开,鼾睡,为不治。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
《赤水玄珠·闻声》:病邪在表,其声清而响亮;邪入里,其声浊而不亮。
声轻声重:病在阳分,其声前轻后重;病在阴分,其声前重后轻。
声断声续:病邪表浅,并有余阳证,其声续;病邪入深,并内伤不足,其声断。
言壮言怯:外感阳病有余,出言壮厉,则寒热交作;内伤阴证不足,出言懒怯,则寒热间作。
叹:叹是心变动之声。
欠:肾主欠,阴气积下,阳气未尽,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也。
噫:噫是心变动之声,是胸中气不交通,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上,下复出于胃,故为噫。
嚏:嚏是肾变动之声。有病发嚏,是伤风或伤热;无病发嚏,是阳气和满于心。
吞:吞是脾变动之声。
呃:其声皆从胃中至胸嗌间而为呃。有胃中实热失下者,有胃中痰饮者,有服寒凉药过多者,有胃中虚冷者。
咳:咳是肺变动之声,俗呼为嗽。肺为邪干,气逆不下也。有肺寒咳者,有停食咳者,有邪在半表半里咳者。
唏:阴气实,阳气虚,阴气速,阳气迟,阴气盛,阳气绝,故为唏。
怒:怒是肝变动之声。
歌:歌是脾变动之声。
哭:哭是肺变动之声。
笑:笑是心变动之声。
太息:忧思则心系急,急则气约,气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屈之。
错语:意错言乱,自知言错,邪气尚轻;自不知觉,此热甚正气衰。
呢喃:病邪入轻,则睡中发此声也。
声嘶:肺有风热。
声哑:声哑唇口见生疮,是狐惑病。有风热伤心肺而声哑者,少阴病咽中生疮者,有痉病口噤者,有热病三四日不得汗出者,死。
口噤:口噤难言,见手足挛搐,是风痉。口噤不言,难治。阳明病渴欲饮水,口噤舌干,白虎加人参汤。咽干,不可汗。
舌硬舌短舌强:病邪入深,主难治。
口噤咬牙:是风痉。
喉中有声:喉中辘辘有声者,是痰也。
卒然无音:寒气客于厌会,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便,故无音。
声如鼻鼾:声如鼻鼾者,难治。
久病耳聋:属气虚。
咽喉不得息:寸脉微浮或沉伏,胸中痞硬气上冲,此胸中有寒,宜吐之。
鼻息如鼾睡:属风温。
耳聋兼胁痛:宜和解。寒热,咽而口苦,属少阳。
耳聋兼耳肿耳痛:是少阳风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