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诊的原理
2025年08月10日
(一)望诊的原理
中医学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认识到人体的脏腑与体表存在密切联系,外部的表现可反映内在脏腑、气血、经络的病变。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通过经络与体表、五官、四肢密切联系,生理上互相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脏腑的生理病理状态发生改变,局部症状就会发生改变。因此,通过观察局部表现,就可以推测相关脏腑的功能状态。如《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后世据此发展为“五轮”学说,指出五脏生理病理变化都会影响眼睛的症状。临床上,肝阴亏虚则目干涩,肝火炽盛则目睛红赤,肾精亏耗则目胞色黑晦暗,心火亢盛则两眦赤痛,湿热蕴脾则睑缘赤烂。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道路,也是联系脏腑和体表的中介。脏腑发生病变,不仅在一些局部出现异常变化,在相应经络循行部位,尤其在气血汇聚的腧穴处,常常出现异常反应。如足三里处有硬结、压痛,提示脾胃疾病,通过针刺足三里可以调理脾胃、补中益气、促进肠胃蠕动。
总之,人体局部变化反映了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所以人体的外部表现,特别是精神、面色、舌象的变化,与内在脏腑的虚实和气血的盛衰密切相关。当人体脏腑、气血、经络等发生病理改变时,必然会反映于体表的相关部位。观察患者的外部异常表现,可以推测内在的病理变化。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临床上出现了胃镜、B超、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术(CT)、磁共振成像(MRI)等先进的检测手段,这些技术扩大了中医望诊的范围,为中医临床辨证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临床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