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病色
人体在疾病状态下面部显现的异常色泽,称为病色。病色的特点是晦暗枯槁或鲜明暴露。晦暗枯槁,即面色发暗无光泽,提示脏腑精气衰竭、胃气失于上荣。鲜明暴露指某种颜色异常明显地显露在皮肤上,是病色外现或真脏色外露的表现。如肾病见面色黑,肺病见面色白,心病见面色赤,是疾病危重,真脏之色外露的表现。
1.病色善恶 病色根据面色的光泽情况,分为善色和恶色两种情况。
(1)善色:善色指面色虽异常,但明润有泽,提示脏腑精气未衰,胃气上荣于面,见于新病、轻病,容易治疗,预后良好。善色又称“气至”。如黄疸患者见面黄鲜明如橘,为善色。《素问·五脏生成》说:“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面色青如翠鸟的羽毛,主生;红如鸡冠的,主生;黄如蟹腹的,主生;白如猪脂的,主生;黑如乌鸦毛的,主生。其形象地对五脏的善色进行了比喻。
(2)恶色:面色晦暗枯槁者为恶色,提示脏腑精气已衰,胃气不能上荣于面,见于久病、重病,难以治疗,预后不良。善色又称“气不至”。如臌胀患者见面色黧黑,晦暗枯槁为恶色。《素问·五脏生成》说:“五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炱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面色青如死草,枯暗无华的,为死症。色黄如枳实的,为死症;色黑如烟灰的,为死症;色红如凝血的,为死症;色白如枯骨的,为死症。其形象地对五脏的恶色进行了比喻。
《素问·脉要精微论》和《素问·五脏生成》中对面色的“平、病、善、恶”有较为详细的论述,其具体描述见表1-3。
表1-3 《黄帝内经》论述面部色泽变化归纳表

2.五色主病 临床上青、赤、黄、白、黑五色的变化不仅反映脏腑的病位,推测病邪的性质,还可以判断气血津液的盛衰和运行情况。对于临床辨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青色:主血瘀、气滞、痛证、寒证、惊风。
青色为血液运行不畅之色。因肝郁气滞、气滞血瘀,寒邪侵袭、凝滞收引,热邪伤津、血液黏稠等诸多因素,均可致血脉运行不畅,变现青色。
面色淡青,主虚寒证。因阳气亏虚,虚寒内生,寒邪凝滞收引,血行不畅所致。
面色青黑,主实寒证、剧痛。因寒邪内盛,凝滞收引,血行不畅所致。
面色青灰、口唇青紫,伴见肢凉脉微,主心阳亏虚、心血瘀阻。见于胸痹、真心痛患者。
面色青灰,口唇青紫,伴见呼吸喘促、胸闷气短,主肺气不畅,气虚血瘀。见于慢性肺病患者。
小儿眉间、鼻柱、唇周发青,主惊风。因热邪亢盛,热伤津液,血液黏稠不畅所致。见于高热抽搐患儿。
(2)赤色:主热证,亦可见于真寒假热的戴阳证。
赤色为热邪亢盛,血络扩张充盈,血色上荣于面所致。满面通红,目赤,口唇红赤,主实热证,见于外感热邪或脏腑阳热亢盛的病症。午后两颧潮红,主虚热证,因阴虚火旺,虚火上炎所致,多见于肺痨等慢性久病患者。
久病重病患者面色苍白,突然出现两颧嫩红如妆,游移不定,主戴阳证。因久病阳气虚衰,阴寒内盛,阴盛格阳,虚阳浮越所致,属于真寒假热证。见于脏腑精气衰竭患者,病情危重,中医学称之为假神。
(3)黄色:主脾虚、湿证。
黄色为脾虚不运,气血化生不足,或湿邪内蕴,脾失散精,气血不能上荣于面所致。
面色淡黄而枯槁,为萎黄,主脾胃虚弱。因脾虚失于运化,气血化生不足,面部肌肤失于充养所致。
面色淡黄而虚浮,为黄胖,主脾虚湿蕴。因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泛溢肌肤所致。
面、目、尿及一身皮肤俱黄者,称为黄疸。若黄色鲜明如橘皮色,为阳黄,主湿热内蕴,多为肝胆湿热或脾胃湿热;黄色晦暗如烟熏,为阴黄,主寒湿内蕴。
面色苍黄(即面色青黄相兼),主肝郁脾虚。
(4)白色: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
白色因气虚血少,阳气亏虚,失于行血,血液大量脱失,阴寒凝滞,血液难行,血液不能上充于面所致。
面色淡白,伴唇舌色淡者,主气血不足。
面色白而虚浮,主阳虚水泛。因阳气亏虚,失于运化水液,津液停聚,水饮上泛于颜面所致。
面色苍白,主阳气暴脱之亡阳证,或阴寒凝滞、血行不畅之实寒证,或大量失血所致。
(5)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疼痛、血瘀。
黑色因肾阳虚衰,血失温养,运行不畅,或肾精亏虚,肌肤失于精气荣养所致。
面色淡黑,主肾阳虚。因肾阳不足,血失温养,血液运行不畅所致。
面黑干焦,主肾阴虚。因肾阴亏耗,虚火灼伤阴津,肌肤失于润养所致。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主血瘀日久。因血液瘀滞日久,肌肤失于血液荣养所致。
眼眶周围发黑,主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或熬夜失眠所致。因肾阳虚,失于气化水液,水饮内停,血行不畅,或熬夜失眠,耗伤肾精,肌肤失养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