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望二便

(四)望二便

大便的形成与脾、胃、大肠、小肠的功能状况密切相关,同时还受肝之疏泄、肾阳之温运及肺气之宣降等的影响。观察大便的形、色、质、量、次数等变化,可以诊察脾、胃、大肠、小肠,以及肝、肾、肺的功能状况和病性的寒热虚实。

小便的形成与体内的津液代谢直接相关,受肾和膀胱的气化、肺的通调、脾的运化、三焦决渎的直接影响。故观察小便,可以了解体内的津液代谢以及相关脏腑的功能状态。

望二便均应注意其色、质、量、次数的变化。

1.望大便 大便清稀如水样,多属寒湿泄泻,为外感寒湿,或饮食生冷,以致脾失健运。

大便黄褐如糜,多属湿热泄泻,为外感湿热或暑湿,或饮食不洁,伤及胃肠,大肠传导失常所致。

大便稀溏,完谷不化,或如鸭溏,多属脾虚或兼肾虚泄泻,常因脾胃气虚或阳虚,运化失职,或兼肾阳虚衰,火不暖土所致。

大便如黏冻,夹有脓血,多为痢疾,乃湿热蕴结大肠所致。若血多脓少者偏于热,病在血分;脓多血少者偏于湿,病在气分。

大便色灰白如陶土,溏结不调,多见于黄疸,因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脾气受损所致。

大便干燥硬结,排出困难,甚者燥结如羊屎,多属肠燥津亏,多因热盛伤津,或胃火偏盛,大肠液亏,传化不利,可见于年老、产后患者。

大便出血,简称“便血”。若血色鲜红,为近血,见于风热灼伤肠络所致的肠风下血,或肛裂、痔疮出血等;血色暗红或色黑如柏油,为远血,多因胃肠热盛、迫血妄行,或脾不统血,或瘀阻胃络所致。

2.望小便 小便清长,多属虚寒证。多因阳虚气化无力,气不化津,排尿失摄所致。可见于久病阳虚或年高体弱、肾气不固之人。

小便短黄,多属实热证,多因热盛伤津所致,也可见于剧烈汗、吐、泻而津亏的患者。

尿中带血,多因热伤血络,或湿热蕴结膀胱,或脾肾不固所致,多见于血淋、肾癌、膀胱肿瘤等病。

尿有砂石,多因湿热内蕴,日久煎熬尿中杂质而结为砂石所致,见于石淋患者。

小便混浊如米泔、膏脂状,多因脾肾亏虚,固摄无力,脂液下流所致,或湿热下注,气化不行,清浊不分并趋于下所致,可见于尿浊、膏淋等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