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诊的方法
1.抓住重点,确定主诉 临床问诊首先要抓住患者的主要症状或体征,确定主诉(患者就诊时的主要痛苦与不适),然后围绕主诉有目的、有步骤地询问现病史的情况,既要突出重点,又要详尽全面,切忌主次轻重不分,漫无边际,泛泛而问。主诉和现病史是问诊的核心内容,是中医诊病辨证的重要线索和主要依据。问诊时,医生要认真倾听患者叙述,学会从中找到重点,确定主诉,为初步诊断病位或病因病性提供重要线索。围绕主诉进行深入细致的询问,可为进一步确定病位、病性及病机演变,最终得出临床诊断或印象诊断提供可靠依据。如问到患者就诊时的主要痛苦与不适是“咳嗽1周”,将其确定为主诉,初步判断病位在肺与卫表,病因与感受外邪有关。然后围绕“咳嗽”出现的起因或诱因、持续时间、轻重程度及伴随症状等进一步详细询问,当问知咳嗽初起有外感着凉病史,咳嗽较轻,痰稀白,伴有明显的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等表现,未系统治疗,就诊时咳嗽加重,痰色转黄,伴有胸闷气紧,发热明显而恶寒减轻,提示初起病因属外感风寒,邪在卫表,累及与肺,就诊时病性已有表寒入里化热之变,病位虽仍在肺卫之间,但以肺为主,卫表为次,可初步诊断表寒未解,邪热犯肺。
2.边问边辨,问辨结合 问诊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医生辨证思维的过程,临证不能将二者截然分开。因此,临床问诊时,不是全部问完之后再进行辨证分析,而是在问诊过程中,围绕主诉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深入细致的询问,并随时将问到的病情资料用中医理论加以分析归纳,并结合其他三诊的信息综合辨析,为下一步诊察提供线索,以便进一步做重点询问,从而减少问诊的盲目性,做到边问边辨,边辨边问,问辨结合,更有利于疾病的正确诊断。如问到患者以“发热”为主症时,中医思维就应考虑到发热的机制有阳盛实热与阴虚内热之别,先辨外感内伤、邪正虚实;再问“发热”出现的时间、持续时间,如“发热3天”多为外感;进一步询问发热特点、轻重程度及伴随症状等,则可辨别邪气的性质和病位层次等。
3.注重整体,全面询问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为准确而全面地收集病情资料,不仅要掌握病变局部的情况,也要注重整体的病情变化;不仅要询问患者个体情况,而且要了解与疾病相关的季节气候、地理环境、生活工作状况、社会人际关系等资料。也就是说,临床在对患者进行重点询问的同时,还要兼顾患者的全身情况和一般情况,以免遗漏病情,导致漏诊甚至误诊。如饮食、睡眠、二便、精神情绪,妇女的月经、带下等情况,有时患者并未特别在意而主动表述,但医生也应仔细询问,以便从整体上把握病情,做出正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