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风淫证
风淫证指风邪侵袭人体肌表、经络等,导致卫外功能失常,表现出符合“风”性特征的证。
【临床表现】恶风,微发热,汗出,鼻塞、流涕、喷嚏,咽喉干痒或咳嗽,脉浮缓;或突起风团,皮肤瘙痒,丘疹时隐时现;或为突发肌肤麻木、口眼歪斜;或肌肉僵直、痉挛、抽搐;或肢体关节游走作痛;或新起面睑、肢体浮肿等。
【证的成因】多因气候突变、环境不适、体弱等因素导致风邪外袭所致。
【证候分析】风为春天的主气,但四节皆有。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常兼夹其他邪气为患。故风淫证具有发病急,变化快,游走不定,容易侵犯人体高位和肌表等部位的特点。由于风邪侵袭的部位不同,风淫证有不同的证候。
风邪侵袭肌表,卫气抗邪,邪正相搏,则见恶风微发热;风性开泄,腠理疏松,卫外不固,营阴不能内守,则汗出;肺开窍于鼻,喉是呼吸出入的门户,风邪侵袭皮毛,内应于肺,肺气不宣,则见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等症;风邪在表,则见脉浮缓。风邪侵袭皮肤,营卫不和,则见突起风团、皮肤瘙痒、丘疹时隐时现;风邪或风毒侵袭经络,经气阻滞,肌肤麻痹,轻则可见肌肤麻木、口眼歪斜,重则可见肌肉僵直、痉挛、抽搐;风与寒湿相兼,侵袭筋骨关节,阻痹经络,则见肢体关节游走疼痛;风邪侵犯肺卫,宣降失常,通调水道失职,则见浮肿突起于眼睑、颜面,继而全身。
寒、热、火、湿、痰、水、毒等邪多依附于风邪侵犯人体,形成不同的病性兼夹证,如风寒证、风热证、风火证、风湿证、风痰证、风水证、风毒证等。
【辨证要点】以恶风、微发热、汗出、苔薄白、脉浮缓;或突起风团、瘙痒、麻木,肢体关节游走疼痛,面睑浮肿等为辨证要点。
【治法】风邪袭表者宜疏风解表、调和营卫,主方桂枝汤(《伤寒论》);风疹属风热者宜疏风养血、清热除湿,主方消风散(《外科正宗》),属风寒者宜疏风解表散寒,主方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或桂枝加桂汤(《伤寒论》);风痹者宜祛风通络、佐以散寒利湿,主方防风汤(《圣济总录》);风中经络,口眼歪斜者宜祛风化痰止痉,主方牵正散(《杨氏家藏方》);风水水肿者宜散风清热、宣肺行水,主方越婢加术汤(《金匮要略》)。
【鉴别诊断】风淫证与内风证鉴别。内风证是由于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如热盛、阳亢、血虚、阴虚等),出现类似风性走窜、善动等特点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以头晕、肢麻、震颤、抽搐等为主要表现。如邓铁涛主编的《中医诊断学》所言:“只有患者出现眩晕欲仆、抽搐、震颤等具有‘摇曳风动’特点的症状时,才能判定为‘内风证’”。风淫证则是以外感风邪,经口鼻、皮毛侵入人体,经口鼻而入者,多先侵袭肺系;经肌表而入者,多始于经络,临床主要表现为恶风、汗出、脉浮缓,或瘙痒、麻木、游走痛、浮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