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诊断思路与方法
狭义的“病”,是指由病名所代表的各具体病种,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做的病理性概括。病和证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与证概念并不相同,临床实际往往将病证混淆,有以证为病者,有将病称证者,或是病与证作为互词而不加区分。
实际上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做的病理性概括,为疾病过程的根本性矛盾;而“证”是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的病因、病性、病位所做的病理性概括,为疾病当前的主要矛盾。病与证之间存在着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关系。临床上既要辨病,又要辨证,才能使诊断更全面、更正确,使治疗更有针对性。
1.疾病诊断的意义 疾病诊断就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综合分析四诊收集的病情资料,确定疾病的病种,并对该病种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整体判断的思维过程,也称为“辨病”或“诊病”。
病名是中医学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重要概念,是中医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病名代表着该具体病种的本质及特征,因而病名诊断是中医诊断不可或缺的部分。由于证的诊断较难体现疾病发生发展的演变规律,因而疾病诊断不能由辨证(证名)代替;同时,由于中西医学的理论体系、文化背景等存在诸多差异,因此也不能用西医病名代替中医病名。
(1)把握病变本质与演变规律:由于每一种病都有各自的本质与演变规律,其病因可查、病机可究、规律可循、治法可依、预后可测。因而明确疾病诊断,便可以根据该病演变发展的一般规律,把握全局,有利于明晰该病的本质和辨证论治,掌握诊疗的主动权。正如《活人书》所说:“因名识病,因病识证,如暗得明,胸中晓然,无复疑虑,而处病不差矣。”又如中风病可分为三个阶段:平时经常出现头痛、肢端麻木、眩晕欲仆等症时,为阴虚阳亢,肝风欲作之势;而一旦出现突然昏仆、昏不知人等症状时,则为卒中,系肝风夹痰夹瘀上蒙清窍;神清之后,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等后遗症状,往往为脉络闭阻。此病常沿着阴虚阳亢、肝风夹痰夹瘀上蒙清窍、络脉闭阻的基本病机规律发展。若能认识疾病的本质与规律,则能在诊疗中占据主动地位。
(2)针对疾病治疗:确定了病名,便可根据该病的特点与规律将辨证范围大致限定于其常见证型之中,从而缩小辨证的范围,减少辨证的盲目性。针对“病”所进行的专法、专方、专药治疗,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如徐灵胎《兰台轨范·序》曾指出:“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药。”这些专法、专方、专药对疾病的治疗有很强的针对性,可以大大提高临床疗效。此外,同病异证时,除根据不同证选用不同的治法、方药外,还应结合病的特点进行治疗。例如,肺痨病有肺阴亏虚、气阴耗伤、阴虚火旺、阴阳两虚等不同证型,须采取不同的治疗法则与方药,但抗痨杀虫的原则应贯穿于治疗始终。异病同证时,可采取相同的治法,但针对不同的疾病在治疗上应各有侧重。例如,胃缓、久泄和脾痿等病均可表现为脾虚证,治疗都需健脾益气,但胃缓以胃体下垂为主要病理特点,故健脾之际应重升提阳气;久泄多夹有湿邪,则健脾常佐以利湿止泄;脾痿常伴营血亏虚,治以健脾益气加益补血养营之品。
2.疾病诊断的一般途径 病情的表现复杂而多样,但是任何疾病都有其发病、病状、病程演变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而这些规律是可以把握的。因而疾病诊断应结合病因或发病特点、病史、主症或特征性症状、特发人群、流行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思考。
(1)主要据发病特点辨病:患者年龄、性别、发病特点等情况不同,常可提示或缩小诊病的范围。例如,新生儿出现黄疸称胎黄,除轻微者属生理现象外,多属血疸范畴;青年人患黄疸,以肝热病、肝瘟为常见;中年人患黄疸,无发热等症者,女性以胆石为多,男性应考虑肝积、肝癌;中年以上患黄疸,常见于肝积、癌病,男性多为胰癌、肝癌,女性多为胆癌。
(2)主要据病因病史辨病:若能确定导致疾病发生的特殊原因,则对疾病诊断极为有益。例如,食用蚕豆后出现腹痛、尿血、黄疸者,为蚕豆黄;近期有输血史,或毒蛇咬伤史,或服用损伤肝脏药物史,而出现黄疸者,多为血疸。
(3)主要据主症或特征症辨病:有些疾病主症特征明显。例如,胸痹以心前区憋闷疼痛为主症。哮病以喉间哮鸣有声、呼吸喘促为主症。
(4)主要据特发人群辨病:妇女有经、带、胎、产、杂病等疾病,育龄期妇女就诊,应常考虑此类疾病,若以月经异常作为主诉,则总不离月经的期、色、量、质异常;男性有遗精、阳痿、早泄、不育等特发疾病;生活在西北、沙漠等干燥地区者,易感燥邪致病。凡此类特发人群就诊时,应考虑到其特发病的可能。
总而言之,医生临床诊断时须将上述常用思路、方法合参,综合运用,有所侧重,合理取舍,方能诊断正确,治疗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