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献】

【古代文献】

《素问·五脏生成》:心之合脉也。

《素问·平人气象》: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灵枢·邪客》: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

《灵枢·动输》:黄帝曰: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何也?岐伯曰:足阳明胃脉也。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黄帝曰:气之过于寸口也,上十焉息?下八焉伏?何道从还?不知其极。岐伯曰:气之离脏也,卒然如弓弩之发,如水之下岸,上于鱼以反衰,其余气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

《灵枢·五十营》:黄帝曰:余愿闻五十营,奈何?岐伯答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十息,气行六尺;二十七息,气行一丈六尺二寸,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五百四十息,气行再周于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有奇;二千七百息,气行十周于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终矣。

《中藏经·脉要论》:脉者,乃气血之先也。气血盛则脉盛,气血衰则脉衰。气血热则脉数,气血寒则脉迟,气血微则脉弱,气血平则脉缓。

《四言举要》:脉乃血脉,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其象法地,血之府也,心之合也,皮之部也。资始于肾、资生于胃……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气动脉应,阴阳之义。气如橐img,血如波澜;血脉气息,上下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