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用药须切病
2025年08月10日
(一)注意用药须切病
中医治则注重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由于地域有南北,气候有寒热,体质有强弱,患病有新久,年岁有老少,环境有优劣,故须辨证论治,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药证相合,得其当,乌头可以活命,不得其当,人参反会杀人。可见,治病之要在于药须切中病机。
有的医生习惯于见寒就温、见热便凉、见肝旺即伐肝、见肺气壅盛便泻肺的简单治疗方法,由于不讲病机,不讲辨证,因而治疗中容易致误。王安道认为,如阴虚火旺者,治之者不知补阴以配阳,而专用苦寒治火之旺,岂知苦寒皆沉降,沉降者则亡阴,阴愈亡则火愈盛。又如阳衰阴盛者,气弱生寒也,治之者不知补阳以消阴,而专用辛温治阴之旺,岂知辛温能耗散,耗散则亡阳,阳愈亡则寒愈甚。又如夏令体热,而伏阴在内,故每多中寒。冬令本寒,而伏阳在内,故每多内热。设不知此而必欲用寒于夏,治火之旺;用热于冬,治寒之旺。有中寒隔阳者,服寒反热;中热隔阴者,服热反寒,皆以专治旺气,故其病反如此。究其专治旺气的原因,常是不知病本,故只知其治标,是医技拙劣的表现。李念莪说:“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无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生勿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另外,当今中医临床的一大弊端,就是忽略了中医辨证思维,对临床错综复杂的症状不加分析,见有炎症则加金银花、黄连抗感染,板蓝根抗病毒等。如果医生拘泥于中药的现代药理研究来用药,则失去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