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许家佗,屠立平,费兆馥.现代中医诊断技术对亚健康评价的分析与展望[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1):74-76.

[2]郑冬梅,宋文爱,戴振东,等.中医色诊客观化方法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4,16(12):2616-2621.

[3]蔡光先.508例病理五色定量计测[J].中国医药学报,1996,11(1):20-21.

[4]许利平,马赟,肖平,等.重庆市女性鼻部色度学参数测定与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7):527-528.

[5]李洪娟,沙莎,李婷婷.面部红外成像诊法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7):787-790.

[6]吴敏,宓越群,倪建俐,等.700名健康学龄期儿童红外热像谱特征及中医望诊关联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3):34-36.

[7]张世亮,张蕴慧,庄欣.红外成像技术对不同证型高血压患者面部温度的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4(5):359-360.

[8]胡志希.基于光电血流容积的中医面部色诊研究[D].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2008.

[9]胡志希,袁肇凯,陈洁,等.早发冠心病血瘀证痰浊证面部光电血流容积特征及与一氧化氮、内皮素含量的相关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3):19-21.

[10]田雪飞,程曙,周青.脾病明堂色反射光谱图像分析[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1,56(2):79-81.

[11]吴宏进,许家佗,张志枫,等.疾病状态五脏病面色光谱色度特征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4):1029-1033.

[12]吴宏进,许家佗,陆璐明,等.亚健康状态的面部光谱与五脏色色度特征[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2,10(1):59-66.

[13]张红凯,胡洋洋,张伟妃,等.基于舌、面、问诊数字信息的“云中医”移动健康管理平台的建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8,25(2):151-154.

[14]曾常春,杨利,许颖,等.516例正常人舌色与唇色的可见反射光谱色度学调查[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1,9(9):948-954.

[15]郑莉丽,李晓强,李福凤,等.基于支持向量机的中医望诊唇色自动分类[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1,28(1):7-11.

[16]钟盛兰,雷昭,燕海霞,等.79例健康人手掌颜色的初步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32(9):2069-2072.

[17]徐广辉,石俊生,黄小乔,等.利用自然光照明办公环境特性化相机校正手掌颜色的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3(5):48-53.

[18]唐有宝,卜巍,邬向前,等.非接触式掌纹识别技术中关键点的定位方法[J].智能计算机与应用,2011,1(3):62-65.

[19]康冰.基于身体健康状况表征的人体掌部精细纹路和颜色提取算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6.

[20]刘剑锋,余晴.大鼠上肢手掌特定区域血含量的探索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9):670-671.

[21]袁肇凯,黄献平,范伏元,等.160例爪甲色诊与甲床光电血管容积图的检测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1):52-54.

[22]赵上果.中医爪甲超微望诊方法及临床应用研究[D].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2009.

[23]吴宏进,许家佗,张志枫,等.疾病状态五脏病面色光谱色度特征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4):1029-1033.

[24]徐璡,徐玮斐,许朝霞,等.510例五脏系疾病患者中医面色特征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7,24(5):17-21.

[25]袁肇凯,黄献平,范伏元,等.心病气血辨证面色变化特点及面部血管容积图检测分析[J].中医杂志,2001,42(3):173-175.

[26]张伟妃,李雪,张瑞义,等.大肠癌临床辨证面诊信息特征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9,26(1):1-4.

[27]许家佗,吴宏进,陆璐明,等.不同健康状态的面部光谱色度特征分析[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2,29(6):1062-1067.

[28]刘金涛,陈叶,金燕,等.基于数字化慢性肾炎湿热证面诊特征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32(11):2680-2683.

[29]崔龙涛,邸智,于波,等.亚健康状态大学生中药干预前后面色图像分析[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6(2):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