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诊小儿脉

(二)诊小儿脉

诊小儿脉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记述,自后世医家提出望小儿指纹的诊法以后,对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往往以望指纹代替脉诊,对3岁以上者才采用脉诊。

1.诊小儿脉方法 小儿寸口部位短,难以布三指以分三关,故诊小儿脉的方法与诊成人不同,常采用一指总候三部诊法,简称一指定三关。

操作方法:医生用左手握小儿手,对3岁以内婴幼儿,可用右手拇指或食指按于掌后高骨处诊得脉动,不分三部,以定至数为主;对3~5岁患儿,以高骨中线为关,向高骨的前后两侧(掌端和肘端)滚转寻三部;对6~8岁患儿,可以向高骨的前后两侧(掌端和肘端)挪动拇指,分别诊寸、关、尺三部;对9~10岁患儿,可以次第下指,依寸、关、尺三部诊脉;对10岁以上的患儿,则可按诊成人脉的方法取脉。

2.小儿正常脉象的特点 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且又生机旺盛,发育迅速,故正常小儿的平和脉象较成人脉软而速,年龄越小,脉搏越快。若按成人正常呼吸定息,2~3岁的小儿,一息脉动六七至为常脉,每分钟脉跳100~120次;5~10岁的小儿,息脉动六至为常脉,约每分钟脉跳100次,四五至为迟脉。

3.小儿病脉 由于小儿疾病一般比较单纯,故其病脉也不似成人那么复杂,主要以脉的浮、沉、迟、数辨病证的表、里、寒、热,以脉的有力、无力定病证的虚、实。浮脉多见于表证,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沉脉多见于里证,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为里虚;迟脉多见于寒证,迟而有力为实寒,迟而无力为虚寒;数脉多见于热证,浮数为表热,沉数为里热,数而有力为实热,数而无力为虚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