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病证的诊断标准研究
心病证涉及心的虚证和实证。1982年11月在广州召开的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研究与防治老年病会议上,参照全国各地的虚证诊断标准,拟议了一个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1986年6月在河南郑州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研究专业委员会对该标准进行了修订。该标准对心的虚证做了如下规定:
气虚证:①神疲乏力。②少气或懒言。③自汗。④舌胖或有齿印。⑤脉虚无力(弱、软、濡等)。具备3项。
血虚证:①面色苍白。②起立时眼前昏暗。③唇舌色淡。④脉细。具备3项(本证与气虚证同时存在为气血两虚证)。
阴虚证:主症:①五心烦热。②咽燥口干。③舌红或少苔、无苔。④脉细数。次症:①午后升火。②便结而尿短赤。③盗汗。具备主症3项,次症1项(本证与气虚证同时存在为气阴两虚证)。
阳虚证:主症:①全身或局部畏寒或肢冷。②面足虚浮。③舌淡胖苔润。④脉沉微迟。次症:①夜尿频多。②便溏而尿清长。具备主症3项(其中第一条为必备),次症1项(本证与阴虚证同时存在为阴阳两虚证)。
心虚证:①心悸、胸闷。②失眠或多梦。③健忘。④脉结代或细弱。具备2项(其中第一条为必备,本证常与气、血、阴或阳虚证同存,应分别为心气虚、心血虚、心阴虚或心阳虚证)。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南原则》对出现在不同疾病当中的心病证型做了规定,涉及心病证的内容如下:
心悸:①气阴两虚证:心悸气短,动则加剧,头晕眼花,乏力口渴,舌淡或稍红,苔白,脉沉细弱或结。②心肾不交证:心悸不安,惊恐健忘,失眠多梦,睡中易醒,耳鸣目眩,腰腿酸软,夜尿频多,潮热盗汗,舌红少苔或光,脉虚数或促。③阳虚湿阻证:心悸胸闷,眩晕肢冷,恶心欲吐,痞满纳呆,痰多,便溏尿少,水肿,舌胖,苔白腻,脉滑、结或促。④气滞血瘀证:心悸胸闷,阵发胸痛,唇紫甲青,舌暗有瘀点或瘀斑,苔少,脉涩促或结。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①心气不足证:心悸气短,善惊易恐,神疲乏力,面色不华,头晕目眩,舌淡红,舌胖有齿痕,脉迟缓细弱。②心阴亏虚证:心悸易惊,心烦失眠,口干微热,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③心阳瘀阻证:心悸胸闷,短气喘息,心痛时作,唇甲青紫,舌见瘀点和瘀斑,脉涩或结代。④痰浊痹阻证:心悸短气,心胸痞闷胀满,痰多,食少腹胀,或有恶心,舌苔白腻或滑腻,脉弦滑。
冠心病心绞痛:①心血瘀阻证:胸部刺痛、绞痛,固定不移,痛引肩背或臂内侧,胸闷,心悸不宁,唇舌紫暗,脉细涩。②气虚血瘀证:胸痛胸闷,心悸气短,神倦乏力,面色紫暗,舌淡紫,脉弱而涩。③气滞血瘀证:胸痛胸闷,胸胁胀满,心悸,唇舌紫暗,脉涩。④痰阻心脉证: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喘促,体胖多痰,身体困重,舌苔浊腻或滑,脉滑。⑤阴寒凝滞证:胸痛彻背,感寒痛甚,胸闷气短,心悸,畏寒,四肢欠温,面白,舌苔白,脉沉迟或沉紧。⑥气阴两虚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头晕,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弱而细数。⑦心肾阴虚证:胸痛胸闷,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红少津,脉沉细数。⑧阳气虚衰证:胸闷气短,甚则胸痛彻背,心悸汗出,畏寒,肢冷,下肢水肿,腰酸无力,面色苍白,唇甲淡白或青紫,舌淡白或紫暗,脉沉细或沉微欲绝。在证候诊断时,具有胸痛、胸闷主症之一,其他症状具有2项及舌脉支持者,即可诊断。
心衰:①心肺气虚证:主症:心悸,气短,乏力,活动后加重。次症:神疲咳喘,面色苍白,舌质淡或边有齿痕,脉沉细或虚数。②气阴两亏证:主症:心悸,气短,疲乏,动则汗出,自汗或盗汗。次症:头晕心烦,口干,面颧暗红,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或结代。③心肾阳虚证:主症:心悸,短气乏力,动则气喘,身寒肢冷。次症:尿少水肿,腹胀便溏,面色灰青,舌淡胖或有齿印,脉沉细或迟。④气虚血瘀证:主症:心悸气短,胸胁作痛,颈部青筋暴露,胁下痞块,下肢水肿。次症: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结代。⑤阳虚水泛证:主症:心悸气喘或不得卧,咳吐泡沫痰,面肢水肿,畏寒肢冷。次症:烦躁出汗,颜面灰白,口唇青紫,尿少腹胀,或伴胸水、腹水,舌暗淡或暗红,苔白滑,脉细促或结代。⑥阴竭阳脱证:主症:心悸喘憋不得卧,呼吸气促,张口抬肩,烦躁不安,大汗淋漓,四肢厥冷。次症:精神萎靡,颜面发绀,唇甲青紫,尿少或无尿,舌淡胖而紫,脉沉细欲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