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辨证的源流概要
2025年08月10日
二、三焦辨证的源流概要
《黄帝内经》提出的三焦(腑)的部位划分和功能特点,是后世“三焦”辨证形成的最早依据。继《黄帝内经》之后,从《伤寒论》开始直至唐宋时期的一些医学文献,对于“三焦”的论述则从部位概念引申为病位概念,并运用于临床以阐述各科病证的病位所在。《伤寒论》虽以“六经”为辨证体系,但其具体证治中亦反映了人体上、中、下三部分所属脏腑及其经络的病变,在阐述六经证治具体证候时也以“三焦”来区分病位。此外,《金匮要略》《诸病源候论》《济生方》等典籍在论述具体病证时有时也提及三焦,从其含义看,大多为病位概念。
金元至明末时期,罗天益、吴又可等医家将“三焦”病位概念较多地用以说明外感热病病位所在,并进行论治,为形成三焦辨证体系奠定了基础。
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在提出卫气营血证治理论的同时,已结合内在变化论述部分三焦所属脏腑的病机证候。吴鞠通在叶天士《温热论》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温病的因、脉、证、治和传变特点而形成了新的温病辨证理论。吴鞠通以三焦辨证为温病的辨证纲领,将卫气营血贯穿其中,着重阐明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临床表现、传变规律和分期特点,提出温病始于上焦肺,上焦病不解则传入中焦脾与胃,中焦病不解,则传下焦肝与肾的传变规律。在这一基础上,吴鞠通又提出了“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的三焦分证治则,从而形成了完整的三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三焦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一纵一横,互为补充,相辅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