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按肌肤
按肌肤是指用手触摸某些部位的肌肤,通过诊察其寒热、润燥、滑涩、疼痛、肿胀、皮疹、疮疡等情况,以分析疾病的寒热虚实及气血阴阳盛衰的诊察方法。正常的肌肤温润而有光泽,有弹性,无皮疹、肿胀、疼痛、疮疡、结节等。
1.按肌肤的方法 按肌肤时,可根据病变部位不同,选择适宜体位,以充分暴露按诊部位为原则。医生位于患者右侧,右手手指自然并拢,掌面平贴诊部肌肤之上轻轻滑动,以诊肌肤的寒热、润燥、滑涩,有无皮疹、结节、肿胀、疼痛等。若患者有疼痛时,医生应在局部进行轻重不同程度的按压,以找准疼痛的部位、范围、程度和性质。若发现有结节时,应对结节进一步按诊,可用右手拇指与食指寻其结节边缘及根部,以确定结节的大小、形态、软硬程度、活动情况等。若诊察有肿胀时,医生应用右手拇指或食指在肿胀部位进行按压,以掌握肿胀的范围、性质等。疮疡按诊,医生可用两手拇指和食指自然伸出,其余三指自然屈曲,用两食指寻按疮疡根底及周围肿胀状况。未破溃的疮疡,可用两手食指对应夹按,或用一食指轻按疮疡顶部,另一食指置于疮疡旁侧,诊其软坚,有无波动感,以了解成脓的程度。
2.按肌肤的内容
(1)诊寒热:按肌肤的寒热可了解人体阴阳的盛衰、病邪的性质等。一般肌肤寒冷、体温偏低者,为阳气衰少;若肌肤冷而大汗淋漓、脉微欲绝者,为亡阳之征。肌肤灼热,体温升高者,多为实热证;若汗出如油,四肢肌肤尚温而脉躁疾无力者,为亡阴之征。身灼热而肢厥,为阳热内闭,不得外达,属真热假寒证。外感病汗出热退身凉,为表邪已解;皮肤无汗而灼热者,为热甚。身热,初按热甚,久按热反转轻者,为热在表;久按其热反甚者,为热在里。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者,称身热不扬,常兼头身困重、脘痞、苔腻等症,主湿热蕴结证。由于湿性黏滞,湿邪遏制,阳热内伏而难以透达于外,湿郁热蒸,故身热而不扬。局部病变通过按肌肤之寒热可辨证之阴阳。皮肤不热,红肿不明显者,多为阴证;皮肤灼热而红肿疼痛者,多为阳证。
(2)诊润燥滑涩:通过触摸患者皮肤的滑润和燥涩,可以了解汗出与否及气血津液的盈亏。一般皮肤干燥者,尚未出汗;湿润者,身已出汗;干瘪者,为津液不足;肌肤滑润者,为气血充盛;肌肤枯涩者,为气血不足。新病皮肤多滑润而有光泽,为气血未伤之表现。久病肌肤枯涩者,为气血两伤;肌肤甲错者,多为血虚失荣或瘀血所致。
(3)诊疼痛:通过触摸肌肤疼痛的程度,可以分辨疾病的虚实。一般肌肤濡软,按之痛减者,为虚证;硬痛拒按者,为实证;轻按即痛者,病在表浅;重按方痛者,病在深部。
(4)诊肿胀:用重手按压肌肤肿胀程度,以辨别水肿和气肿。按之凹陷,不能即起者,为水肿;按之凹陷,举手即起者,为气肿。其还可辨别病证属阴属阳和是否成脓。肿硬不热者,属寒证;肿处烙手、压痛者,为热证。根盘平塌漫肿的属虚,根盘收束而高起的属实。患处坚硬,多属无脓,边硬顶软,内必成脓。至于肌肉深部的脓肿,则以“应手”或“不应手”来决定有脓无脓。方法是两手分放在肿物的两侧,一手时轻时重地加以压力,一手静候深处有无波动感,若有波动感应手,即为有脓,根据波动范围的大小,即可测知脓液的多少。
(5)诊疮疡:触按疮疡局部的凉热、软硬,可判断证之阴阳寒热。一般肿硬不热者,属寒证;肿处灼手而有压痛者,属热证;根盘平塌漫肿者,属虚证;根盘收束而隆起者,属实证。患处坚硬多无脓;边硬顶软的已成脓。
(6)诊尺肤:在按肌肤中,中医学尚有颇具特色的尺肤诊法,又称诊尺肤,即通过触摸患者肘部内侧至掌后横纹处之间的肌肤,以了解疾病虚实、寒热性质的诊察方法。尺肤诊法最早于《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中有记载:“余欲无视色持脉,独调其尺,以言其病,从外知内,为之奈何?岐伯曰:审其尺之缓急小大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
1)关于“尺肤”的部位:一般认为“尺”指尺肤,其部位在肘至腕(手掌横纹到肘部内侧横纹)之皮肤。这种理解比较普遍,但此部位应包括内与外两侧之肌肤。其部又分为上、中、里三部,近寸口部位为上;近尺泽部位为尺里,两部之间为中;沿鱼际前缘上肘部尺泽穴处为外,沿尺侧后缘上肘部为内(图4-18)。
2)诊尺肤的原理:尺肤与全身脏腑经气相通,并有一定的相应部位。通过尺肤可以了解全身五脏六腑的信息。《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这段原文的意思,即认为尺肤是全身脏腑、组织器官的缩影。如“上竟上”“上附上”“中附上”“尺内”“下竟下”,即是从腕至肘,依次而下,十分准确地对应着从头至足的肢体和器官。

图4-18 “尺肤”的部位
《黄帝内经》的论述,即是将人体从头至足按比例缩小,依次排列在尺肤上,因而尺肤诊法亦是生物全息理论在中医诊断学上的一个典型例证。所以说,尺肤为全身皮肤的缩影,五脏六腑于尺肤部位皆有全息投射区域,故诊病往往可以独取尺肤,诊尺肤和诊寸口一样,可以反映全身脏腑组织器官的病变,判断机体的盛衰虚实。正如《灵枢·论疾诊尺》说:“审其尺之急缓大小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
3)尺肤的主病:从尺肤部位包括内外二侧肌肤这一观点及角度来看,由于尺肤是手三阳经、手三阴经循行经过的部位,故其辨病定位为:尺肤阳面(即手背侧)主要诊察大肠、小肠、三焦的病变;尺肤阴面(即手掌面侧)主要诊察心、肺、心包的病变。从尺肤肌肤的张力与弹性程度,以及润泽与寒热状况,如缓、急、滑、涩、冷、热、浮、沉等,可以推测出疾病的阴阳、虚实、寒热、表里之病理变化。
尺肤缓:指尺肤部位的肌肤缓纵不急,其证主热、主气虚,多见于温热病及久病虚损。热性开泄,故热邪可使肌肤弛缓不收;气虚不能充养肌肤,则尺肤缓纵不急。
尺肤急:指尺肤部位的肌肤拘急绷紧而不弛缓。其证主寒、主痛,属实,多见于外感风寒及寒痹、诸痛。寒性收引、凝涩,寒束于肌肤与经脉,则尺肤拘紧;寒凝血脉,不通则痛。
尺肤滑:指尺肤部位的肌肤光滑而润泽,有流利光彩之容。其证属阳,主阳气绰泽,多见于风病,亦多为正常之象。阳气充盛则外泽温煦肌肤,以使尺肤润泽而滑;风为阳邪,外风袭于肌表,卫气为之激荡,可使尺肤扬溢光泽,亦显滑利。
尺肤枯:指尺肤部位的肌肤枯涩、粗糙或肌肤甲错。其证属阴,主阴血亏虚或气血瘀阻,多见于血痹、虚痨之病。阴血不足,肌肤失于濡养滋润,则尺肤之部见枯萎凹陷不光泽之貌;气血凝滞,经脉失畅,肌肤失养,以致尺肤部肌肤失荣而枯涩、粗糙,严重者则出现肌肤甲错。
尺肤浮:指尺肤部位之肌肤愤然沸起,肌肤丰满,呈升腾浮发之状。其证主表,属实,多见于诸病初起,外感风湿、湿温病等。邪气入侵肌腠,正气奋起抗御,正邪斗争,故为实证、表证。
尺肤沉:指尺肤形损而减,肌肉瘦削,显萎缩沉伏之态。其证主气血亏虚,津液耗损,多见于久病、虚劳,以及大吐大泻,气血大虚或吐泻津液大损。肌肤失于充养及濡润,以致尺肤形损而减,肌肤不丰。
尺肤冷:指尺肤部肌肤自觉冷感,触之不温,甚或有如触及冰块之感。其证主寒、主阳虚,多见于外感、虚劳。风寒袭于肌表,或寒邪直中太阴,或阳气亏虚,以致肌肤为寒邪所束,阳气不能达外,或阳气不足,失于温养,则出现尺肤冷感或触之有不温发凉之感。
尺肤热:自觉尺肤部灼热,触之有烫手之感,或见尺肤红肿而热。其证主热、主阳盛阴虚,多见于外感热病、中暑、肺热咳嗽等病。阳明实热内盛,或暑热外袭,或热邪蕴肺等,均可使肌肤灼热,从而出现尺肤部灼热烫手,或自觉温热难受。